守護大嶼:歷史文化的足跡

發表於2020/11/23
1,445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11月,除了筆記的環大嶼跑,同時還有一個守護大嶼的比賽「HK UTML 我哋真係好鍾意食魚 2020」,令這個月的跑步多了一份意義。守護大嶼的背景是因為「明日大嶼」的發展方針,有機會令將來的大嶼山會變得不一樣。我跑步的時候,很珍惜沿途的所見所聞。


分享自己的經歷之前,我想分享我朋友的故事。他跑大嶼山之際,正值沙螺灣封村之時。他嘗試沿海邊誇過去,但沒有路。於是硬闖,打算快速跑過沙螺灣。最驚險的場面出現…突然,一班村民衝出來想打人,有一位男士拼命的追,捉著了我朋友的背包。友人奮力向前跑,最終逃離了現場,成功過村。第二天,新聞報道政府部門成功拆除鐵閘,我可以想像他們經歷了重重的困難,才做得到。不過,下次再封村,又可以怎樣做?
回歸正題,我本來約了這位友人一起跑,可惜他在出發當日病倒了,我只好獨自出發。除了參加公開比賽,我幾乎沒有試過獨自穿梭山野。大部分的路段我從未踏足過,前路充滿未知…..

環大嶼山終於有山賽的感覺,是我最感受到有比賽氣氛的一次。我以為我會孤身上路,怎料沿路都有很多參加了環大嶼跑的師兄師姐,即使首次見面,我們在路途上仍可互相鼓勵扶持。一開始已經遇上一群跑友,我們在路上無數次碰見。有時我在他們前面,有時他們在我前面。

我知道自己屬慢腳,唯有將勤補拙。我不休息不補給,沿途我都沒有停下來,累了就急步走。沿途山友都好有愛,又主動給我水,又主動請我飲羅漢果水。每當他們停下來休息,我就有機會追上他們的進度。

最深刻的莫過於前往分流炮台的路上,我當時到達沙灘。Strava沒有顯示要穿過沙灘,當時又見到野狗,電話已變了漫遊,無法上網及打電話,我在三岔路口上徘徊了好一會兒,心慌了。因為那條村大部分已荒廢了,很難找到村民問路,最後成功找到路。如果還未跑大嶼山的跑友要注意了,需要穿過沙灘才找到樓梯!

在大嶼山,不論你去到邊,一定會見牛多過見人。大嶼山出現過的牛羣種類有三類,包括黃牛、水牛和耕牛(domestic cattle)。耕牛在一世紀多前才分別被原居民和一名法藉人仕引入大嶼山作農耕和除草,分佈遍及大嶼山南北最少九個村區,包括七個大嶼南村區,遠至大嶼西的愉景灣和大嶼北的東涌,直至7、80年代,各戶牛群因村內「發展」,村民棄耕或年老沒有精力照顧而被放養。

向來邊跑邊認識歷史的我,今次也不例外。歷史上,大嶼山早已有人居住,而且沿海有很多歷史遺跡。所以今次環大嶼跑,正正是一個文化歷史遊。

因此,我整理了是次沿途會經過的歷史遺跡,希望大家在跑步的時候也不忘欣賞沿途景點。

以下次序是以歷史的先後排列:

1. 分流石圓環 (新石器時代)(法定古蹟)

我在地圖上看到了分流燈塔和分流石圓環,我當然不能錯過,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再來這個地方。 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看似普通,但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說明人工砌築的痕蹟。,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文物既然十分豐富。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2. 大嶼山石壁石刻 (青銅時代) (法定古蹟)

香港大多數古代石刻都瀕臨海濱,石壁石刻卻離開海岸約三百米。相信此處昔日也是海邊,其後海岸變遷始成今日之地貌。石刻紋飾由正方及圓形幾何紋構成,與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極相似。故此或可推斷,這石刻大約是青銅時代,即約三千年前,由本區先民所刻鑿。


3. 分流燈塔 (未知何時興建)
前往分流燈塔的路是最深刻的,因為在Google map和Strava上就是沒有路,我知道方位,但不知道要走多遠。正當我打算放棄之際,我看到了山友,他們告訴我要爆林、一直向前走就到了。當我看著前方,只見植被不見路,但走著走著,又能夠找到路。終於….到了!


4. 唐代灰窰 (唐朝)

東涌小炮台附近有一座唐代灰窰遺址,原位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於1960年代被發現。為避免受發展新機場工程影響,於1991年由註港啹喀工程軍團(Gurkha Engineers)協助整個從赤鱲角搬遷到東涌,原座灰窰遺址體積過大,東涌碼頭不勝負荷,需先用船運往梅窩,再用車運返東涌安置

大嶼山有不少的炮台,因為需要防衛外敵、海盜等。

5. 東涌小炮台 (清朝) (法定古蹟)

根據《廣東通志》記載,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曾在大嶼山東涌石獅山腳建造兩座炮台。1980年,東涌碼頭附近臨海的山坡上發現炮台遺蹟。清除叢生雜草後,顯露了一道曲尺形的圍牆,牆角有一處平台,可能是擺放大炮所用。若如《廣東通志》所載,該地建有兩座炮台,這一遺蹟無疑是其中一座。小炮台修復工作已完成,不過仍待深入研究。

6. 分流炮台(清朝)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一八一〇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炮台在1985年完成初步修繕工程,1990年再進行大規模修葺,並改善附近的環境與設施。

7.銀礦洞 (清朝)

約60礦場僅一個被活化,眾多礦場在停用後,一直荒廢數十年至今,現時只有梅窩銀礦洞有政府管理、建設指示牌解釋礦洞的歷史。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直到1886年,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的天華礦業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現代化技術,開始大規模挖掘。香港曾有約60個金屬及非金屬礦場,出產鉛、鎢、鐵、石墨等多種礦產。這些礦場現時已全部停止營運。

8.東涌炮台 (清朝)
今次景點沒有經過東涌炮台,但仍然值得一看。東涌炮台的特點不在於炮台,而在於城牆。全香港只剩下兩個城牆,一個是九龍寨城,另一個就是東涌炮台(又稱為東涌寨城),是結構非常完整的城牆。當時大嶼山還沒有被英國佔領,滿清政府在沿海一帶興建炮台設施,用作攻擊外敵,也以之對付海盜。

9. 嶼北界碑
香港大嶼山上的界碑之一,於1902年樹立,以表明大嶼山已租予英國。1898年,滿清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被英國租借99年。1902年,英軍少校力奇率領軍艦林保號抵達大嶼山豎立花崗岩石碑,北部及南部各一。其中嶼北界碑座落於大澳寶珠潭以東的一個小山崗上,基座上刻有經度東經113度52分,清楚顯示新界租借地界線。

10.白芒村更樓
樓高兩層、高約7米的「更樓」駐守在村的門口。更樓建於1939年,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正門朝南向海,牆身由花崗岩砌成,是目前保留得較完整的建築。更樓在戰後曾被改為村校,有傳門匾隱約看到「白望鄉學
校」,但由於村口加了一道閘,無法看到更樓的正門。

利申:我不是歷史專家,只是愛好者。如有任何資料上的錯誤,歡迎賜教。

大嶼山真的有很多遺跡,大家下次跑步經過,記得去望下。詳情見下圖:

今次環大嶼挑戰成功,即將要打大佬,挑戰環新界,大家都要努力!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上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HK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