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拉松賽事結束後,採訪破 PB 的跑者時,時常會聽到他們謙遜地將成果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彷彿那不光是自己努力訓練而來的功勞,還仰賴不過於嚴峻的天氣,以及順暢無障礙的環境。連一人或(加上陪跑員)兩人迎向終點線的完賽都是如此了,更遑論促進整體社會的多元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即多元、平等與包容。
無論是參與賽事的競技活動,或是前往運動中心從事喜歡的休閒運動;無論是颱風前趕去大賣場儲備糧食,或是出國旅行豐富五感體驗;無論是一個人浪跡天涯,或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出遊,當任何場域都能見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影時,當身心障礙者自然地存在於各種情境,無論是酒吧或是圖書館、無論是朝聖之路或是繞境環台,那才是真共融!本篇文章將從天時、地利、人和、神助四個面向深入剖析,我們是如何愈發趨向多元共融,在朝向「真共融」前進的路上,有哪些累積成功與優勢,又有哪些可以改善之處?
當任何場域都能見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影時,才是真正的「共融」。(圖|徐一騰)
天時:只要有心,時時都可以是好時機!
近年來,對於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與各項活動,社會支持氛圍有愈來愈好的趨勢,這是無庸置疑的。但若說這個趨勢有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教育部體育署陳思瑋專員指出正是 2019 年 4 月所舉辦的「身心障礙者體育運動論壇」,在論壇充分交流後的 5 月份,當時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IPC)剛好也指派專人來台,體育署便趁此良機探詢國際發展趨勢,並且默默奠定後續的發展走向。
體育署在 2019 年 4 月舉辦的「身心障礙者體育運動論壇」,同年 5 月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也有來台參與,便趁此良機探詢國際發展趨勢,並奠定後續的發展走向。(圖|教育部體育署)
IPC 當時表示,國際趨勢已從過往的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轉向高強度競技,即下圖中的金字塔頂端。因此,自 2019 開始,體育署更加投入於培育潛力新秀,備戰帕運、聽奧、亞帕運等綜合型賽會,而且確實從延期至 2021 年的東京帕運開始,「帕運」不僅變得更為人所知,也有愈來愈多身心障礙朋友萌生想成為競技選手的夢想,對於單純開始接觸運動也有推波助瀾的力量。
IPC 當時表示,國際趨勢已從過往的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轉向高強度競技,如圖中的金字塔頂端。(圖|教育部體育署)
同樣是 2019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姜義村教授帶領肢體障礙游泳國手張維捷、聽覺障礙網球國手林家文、肢體障礙羽球國手方振宇首度挑戰並接力完賽「2019 GARMIN LAVA 鐵人三項系列賽 — 屏東大鵬灣站」。
姜老師娓娓道來選擇「鐵人三項」的原因也脫離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台灣四面環海且可以輕易抵達海邊,造就民眾親水、喜歡從事水上運動的特性;其次,台灣以「自行車王國」美名享譽國際,就連城市間也有方便租借的 YouBike;最後,路跑風氣之鼎盛更不用說了,從每個週末都有路跑賽便可以見得。姜老師幽默地說道:「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們三項全都要!」在一個進可以嘗試更多種的運動,退可藉由接力方式合力完賽的位置,「愛運動動無礙」鐵人三項隊伍為身心障礙運動立下新的里程碑。
「2019 GARMIN LAVA 鐵人三項系列賽 — 屏東大鵬灣站」游泳肢體障礙國手張維捷上岸後,由隊友前國家教練田偉璋、台師大特教系教授姜義村幫助下裝上義肢前往轉換區。 (圖|LAVA台灣鐵人三項公司)
任何時機都是促進多元共融的好時機,姜老師以台灣人最愛的中秋烤肉和逛大賣場為例,「每個人都可以試著邀請身障朋友一起烤肉,烤肉前先去大賣場備料。」共融,其實就是這麼樸實無華。當然,把握亞帕運、帕運等體育盛事,如同烤肉生火那般煽起愛運動的熱度,也是不可錯失的良機。
地利:無障礙環境永遠有進步空間
事實上,沒有一個環境可以滿足所有人,即便同為身心障礙者,每個人的需求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姜老師說明:「即便是一張床,每個人的軟硬偏好不同;即便是一個洗手台,最合適的高度也都不一樣。」雖然環境永遠不足,但他建議可以從每位國人都應享有使用權利的公共設施、大眾交通工具,以及公家辦理的運動賽事或休閒活動優先改善。例如遍布各縣市的國民運動中心,以及臺北馬拉松、高雄馬拉松等共融賽事。更進一步來說,「以我剛參加完的雪梨馬為例,有專為早產兒、癌症族群設置的組別,讓更多特殊需求者可以走出來,甚至是完賽馬拉松。」
2023 高雄富邦馬拉松特別設置視障及輪椅各組別參賽,一起促進共融運動發展。(圖|徐一騰)
在促進共融賽事方面,最理想的狀態是「完全融合」,可開放給所有障別與特需族群參與,但姜老師與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理事長徐一騰均認為目前實務上較為可行的取向有兩種,一是以「減量調整外掛合作」的方式參賽,例如截取部分賽道或替代路線,平衡參賽者負擔,也減輕主辦單位的額外支出及人力成本;另一則是「分組融合」,設計完整的競賽規程,包含多個競賽組別,而每個組別有不同難度和挑戰程度,特需族群便可以依據個人能力去選擇不同組別參賽(詳細參考資訊:身心障礙運動推廣指引-路跑、自行車與游泳賽事)。近年來,愛運動動無礙團隊更是直接與賽事主辦方攜手合作,協助負責不同職務的工作人員建立知能,包括賽事現場的報到、分區起跑,賽前的路線規劃、無障礙設施、明確指引,甚至是報名網頁的設計。一騰理事長也建議,未來可以在賽事網站上增添無障礙資源的相關資訊,「像是每個賽事都有餐飲、旅宿的在地合作店家,只要多一點用心地標示有無電梯、無障礙廁所等設施,便可以免除身心障礙朋友白跑一趟的窘境。」
旅跑或出遊活動都少不了找旅宿這一關,特別是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帶隊出賽時,許多飯店雖有無障礙房,但僅滿足最低標準——依我國現行法規規定,客房數達 16 間以上到 100 間的旅館至少應設置 1 間無障礙客房,之後每 100 間再多設置 1 間,可以想見數量並不符合實際需求。
賽事資訊若能多一項標示賽事附近的旅宿、餐飲,哪些有無障礙設施,讓選手更能清楚報名後的準備事項。(圖|wheeltheworld)
相較之下,視障族群對於無障礙房的需求,或許不似輪椅族那般強烈,但台灣展翼視障天使協力車協會曾信榮理事長以多年來領隊出遊的經驗,分享細微之處仍有改善空間。
首先是房卡,「對於一般人來說,插入房卡開門是一瞬間即可完成,我們運氣不好時則得試上許多遍。」因此當房間數量實在很多時,曾理事長會事先向飯店請求協助,在房卡上貼上標籤作為輔助。
第二個則是空調溫度設定,「即便志工在剛進房時會先幫忙調好溫度,但相信大家都有睡到半夜時被冷醒的經驗,這時我們便沒辦法自行調整,也不可能去驚擾志工。」曾理事長分享現在已有聲控的萬用遙控器,即便飯店的空調設定多是固定在牆上,但相信在科技發達的當下,會有其他得以輔助的技術。
最後,飯店附贈的早餐多是自助餐,對於身心障礙者是不夠友善的選擇。「我們也能體諒人力不足,如果可以在自助餐之外設有套餐的選項,既能方便服務生作業,也能滿足用餐需求。」曾理事長分享也曾遇過服務生推託不知道視障朋友想吃什麼,因此無法給予協助,但他們在意的不是多樣菜色,只是至少要提供替代選項而已。同樣地,現在有愈來愈多餐廳自助取餐具、用 QR code 點餐,如果在一般情況之外有其他具機動性的服務規劃,便能讓更多族群享受用餐。
現在有愈來愈多餐廳自助取餐具、用 QR code 點餐,如果在一般情況之外有其他具機動性的服務規劃,便能讓更多族群享受用餐。(圖|Colorado Center for the Blind )
姜老師認為,台灣現階段在改善無障礙空間上有兩種做法,一是徹底地改善硬體設備;另一則是因為硬體環境不夠好,先透過軟體去支援。他同樣以賽事報到動線為例,假如動線定位不明確,容易讓參賽者混淆、走錯,那就不得不耗費人力給予口頭指引。換句話說,如果硬體環境能一次到位,像是有朝一日餐廳都附有具點字的菜單時,視障朋友也能無需仰賴他人,隨心所欲地點餐。整體來說,台灣在無障礙環境上已有許多成長,然而,為了滿足更多族群、更多個別化的需求,永遠還有持續進步的空間。
巴黎帕運與西班牙朝聖之路的深刻體會
剛經過巴黎帕運洗禮的呂嘉儀,現為輪椅夢公園營運長,也是一名退役輪椅網球國手。嘉儀直率地說到,她心目中的「共融」不光是在體育課或運動賽事上有身心障礙者參與,而是「在我們前往運動的路上,無論是去健身房、或是準備出國比賽,許多身障者就在路上。」共融應該是無分場域,如同她這一趟巴黎行見到許多古老建築中早已有歷史悠久的無障礙設置,她說「一切是那麼自然又不刻意,共融早已成為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嘉儀特別分享在古堡中有一個巨大的台階落差,一位工作人員只輕描淡寫地指引方向,不過於積極地協助。確實,當嘉儀自己走到那個設置前,「我自己就可以將輪椅推進那個設置,簡單一個按鈕,我便從高處往下降一階到低處,完全可以自己獨立操作完成。」這正是無障礙設施的最佳典範,既提供協助,又讓輪椅族或行動不便者不用仰賴他人,展現自主能力。
嘉儀分享在巴黎時:「你能想像在運動品牌展示櫃放上輪椅,或是接駁車形象照中同時出現帕運和奧運選手嗎?這樣的設計完美融入日常生活與社會氛圍,才是真共融。」(圖|呂嘉儀)
同樣是剛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姜老師與一騰理事長,他們卻從另一個角度看見不同,認為參與社會的內在動機會是突破共融社會瓶頸的重要關鍵。兩人津津樂道在朝聖之路上看見許多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一同參與著,也看見許多輪椅朋友在酒吧一同享受著,即便沒有無障礙坡道,在門外吆喝一聲便有許多熱心的朋友走出來幫他抬進去,一同享受充滿音樂、球賽、啤酒的夜生活,並非刻意的舉動而是日常的一部分,這是即便在台灣也很難得一見的畫面。
剛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姜老師與一騰,他們分享即便沒有無障礙通道,輪椅族仍自在享受生活。(圖|姜義村 )
他們表示整條朝聖之路相較於台灣,其實是相當不順平,甚至是崎嶇顛簸,但沿途卻見到許多身心障礙者一起走著,這也讓他們反思——相較於道路是否平坦,心路的開闊與看見可能性更為重要。
相對於國外的經驗,其實在台灣也有非常著名的媽祖繞境活動,在每年百萬人參與的隊伍中,也有相當多的身障朋友參與。走過 10 多年的一騰理事長說到:「融合台灣在地文化的徒步進香,有時需要走上 1 至 2 週,但卻是許多身心障礙朋友自律運動的年度目標,成為日常生活努力的歸屬。」透過長途步行,有許多自我對話的時間,認識相互關懷照應的朋友。在這樣的活動中,運動不再是為了競技奪勝,而是日益共融的日常。
媽祖繞境是信徒自我證明及實現願望的全國性活動,常有老弱婦孺及身心障礙者的信徒攜家帶眷參與。在這個活動中,心路的開闊儼然超越了環境的阻礙。(圖|徐一騰)
事實上,與國外相比,台灣在無障礙設施上已累積許多成果。嘉儀認為台灣的優勢恰巧是「地小」,較容易去改善路平;而且建築相對新,許多建築本來就備有無障礙設計;也沒有面對數百年的古蹟,而難以動工改建的問題。無論是在巴黎的古堡還是在西班牙的朝聖之路,真正的共融不僅依賴於物理空間的無障礙設計,更在於社會的開放與包容,讓每一位身心障礙者都能自由地參與和享受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與努力的方向。
台灣的優勢恰巧是「地小」,較容易去改善路平;而且建築相對新,許多建築本來就備有無障礙設計。(圖|agingcare.com )
人和:從表達自己的需求開始
嘉儀強調即便同為輪椅族,每個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樣,以她自己的狀況為例:「我是需要他人幫助的,但更多時候我傾向靠自己達成。」她描繪逛街的情境,如果自己推輪椅就可以隨時停下來探看有興趣的店家,但如果是他人協助推行,難免會多了一股不好意思讓對方走走停停的感覺,這樣逛街或遊玩就變成不那麼盡興。
「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很重要,如何做到不卑不亢是每一位身心障礙者的課題。」嘉儀認為即便都是輪椅族,每個人需要幫助的程度不同,也都有不同的偏好或習慣,如同輪椅夢公園為輪椅族圓夢的初衷,必須先有夢想才有一起圓夢的歷程,惟有確實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得到符合期待的協助。姜老師藉此呼應教育的重要性,讓更多身心障礙者認識休閒生活,並且培養表達能力。
台灣人的「熱情」一向受到讚譽,不過,嘉儀也提醒過度小心與保護,其實反倒會讓人感到不適。在街頭如有孩童對輪椅感到好奇,這時身旁的家長通常會緊張地制止孩子,表示這樣「不禮貌」,她倒是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有使用輪椅的需求,避而不談只會累積更多的不了解與誤會。
惟有確實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得到符合期待的協助。(圖|uniquecs.co.uk )
賽事員難尋的解方
「愛運動動無礙」團隊時常需要集結有志者報名參賽,也需要協助身心障礙選手找到適配的陪賽員,他們大多是以身心障礙者也常使用的 LINE 進行溝通聯繫,也時常仰賴朋友之間的牽線。陪賽員難尋一直是道難題,姜老師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第一個是開設專班培育陪賽員,並讓他們取得認證,目前已有陪跑員、領航員的專業培訓,陪游員培訓課程也正在籌劃中。第二個方向則是透過賽事端建立資料庫,假如在鐵人三項賽事報名時,可以多增加一道「您是否有意擔任陪賽員?」的題目探尋意願,再進一步提供陪賽員培訓資訊,或是直接提出合作邀請。
陪賽員難尋的解方,可透過「開設專班」培育陪賽員與「賽事合作」建立有意願擔任陪賽員的資料庫來拓展夥伴。(圖|鍾懿)
除了陪賽員的積極培養外,「愛運動動無礙」團隊也受教育部體育署所託,執行共融賽事推廣與倡議相關計畫,在賽事的融合發展與推廣倡議上不遺餘力。在今年年初便與萬金石馬拉松賽事單位合作,安排視障跑者擔任「共融配速列車長」,扭轉視障者從「We need help」的弱勢形象,成為「We can help」的帶領者。此次合作不單單是促進共融,更是世界路跑賽事首例,讓世界看見台灣。
視障配速列車長呂冠霖 ( 左三 ) 接下配速列車重任,從 We need help 變成 We can help,扭轉視障者弱勢形象。 ( 圖|劉光宇)
神助:讓人如有神助的神隊友
姜老師認為神隊友有兩大取向,首先是如立法院、教育部、監察院等大系統,繼 2014 年我國立法院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2023 年修正「特殊教育法」更進一步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不只營造友善融合教育環境,也透過適應體育推動來促進運動平權。
其次則是產、官、學合作,以「愛運動動無礙」團隊與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為出發點,與公部門攜手合作推動適應體育,並與業界代表昇陽自行車取得合作贊助競技用協力車、Garmin 贊助自行車功率計與運動手錶等等,姜老師相信:「當資源、政策、法令推動,以及學術成果一應俱全時,自然可以鼓勵更多身心障礙朋友參與運動」,並且在多樣化的場域中怡然自得。
全民運動的重要推手:運動 i 台灣計畫
「運動 i 台灣」計畫 1.0 是從 2015 年開始實行,體育署陳思瑋專員解釋原先是由體育署提出一整年的規劃,並攜手地方 22 縣市政府一齊落實,讓身心障礙者有更多元的體育運動參與機會。然而,如同沒有一個環境可以滿足所有人,單一政策也很難符合不同縣市的個別狀況,反倒使得活動類型與經費運用不夠靈活。因此,2.0 與 1.0 最大的差異與突破,在於地方政府可依實際需求、人口組成去規劃活動,以及資源配置,享有更多的自主與彈性。「運動 i 台灣」計畫從 1.0 到 2.0,不變的是推動全民運動的初心,而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平權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一塊。
「運動 i 台灣」計畫從 1.0 到 2.0,不變的是推動全民運動的初心,而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平權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一塊。(圖|輪椅夢公園)
由於只有 5% 身心障礙者處於社福機構,有高達 95% 多數人生活在一般社區裡,即我們的左鄰右舍、街坊鄰居,或者是親朋好友,為了讓運動機會最大化,必須先從營造社會整體支持氛圍做起。
體育署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策略來提升適應體育知能,首先,因為有 88% 身心障礙者是後天導致,建立一系列身心障礙運動推廣系列影片,讓不同障別的朋友想開始運動時,可以建立先備知識,且在家就可以跟著專業影片邁出第一步。此外,也有專為運動指導員設計的知能培訓,且隨著社會支持氛圍的提升,以及與主流運動新媒體合作曝光,也愈來愈多身心障礙者與家人一起共融運動,其中不乏親子運動的組合。( 文末有相關影片連結可以播放,另外還有 倡議系列、鐵人系列、身心障礙選手形象短片系列 )
如要達到全面服務,思瑋專員認為仍有進步空間。首先,跨部會整合資訊、相互合作會是第一步,除了讓脊髓受傷或其他因素的後天致障者可以取得學習資源外,高齡者的運動需求也不容忽視。其次則是主流化措施,著重在主流運動、主流賽事上落實運動平權,方能達到最大成效。最後,能發揮最大力量的莫過於氛圍營造與提升可見度,以巴黎帕運由金字塔尖端向下影響社會氛圍,同時讓更多人想參與運動,進而追求卓越表現為例,是永無止盡地雙向流動。除此之外,一騰理事長表示隨著 2025 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需要建立高齡者如何面對身體與心理的老化問題外,也需要重視「雙老家庭」的存在,協助他們通過學習適合的休閒與運動方式來改善生活品質,擁有更積極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真共融:翻越受限的牆 從心看見世界
曾理事長提及帕運期間得知許多競賽項目,「許多運動項目都聽過,但到底是什麼模樣?怎麼運作?其實會很想實際體驗看看。」他也分享許多人以為視障朋友都喜歡窩在家裡,「我們其實也很喜歡出去玩、喜歡出國,只是需要有人相伴。」因此,在各種場域少了身心障礙者的身影,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大賣場、運動場或機場等場所,只是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神助吧!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翻過感官與身體受限的牆,又或者是闢一道門、開一扇窗去突破那堵牆,見前所未見、聞前所未聞,以及感動從來沒有過的感動。
誠如一騰理事長提到的:「社會共融應當成為一種素養,成為日常而不刻意,那麼便不會有人被環境、被自己所困住,輪椅、拐杖等等都成了他們走出家門、擁抱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崇尚社會共融的社會裡,天時地利加上致力於人和的努力下,他們將是活躍的,不僅僅是在家裡,而是在每一個真實共融的公共空間。」
我們可以翻過感官與身體受限的牆,又或者是闢一道門、開一扇窗去突破那堵牆,見前所未見、聞前所未聞,以及感動從來沒有過的感動。(圖|展翼視障天使協力車協會)
倡議系列
鐵人系列
身心障礙選手形象短片系列
責任編輯:Trista
此文章由「香港運動筆記」最初發表於 https://feji.us/ufp2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