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公里的約定 - 破風以下,未去到盡的超馬愛情片

發表於2017/01/19
4,311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網頁)

看過首映之後,起身鼓掌之際,也跑超馬的我,只覺得未曾到肉已完結。
 
名字是許多觀眾的疑問,中文的一萬公里與英文的10,000 miles 不符,官方解釋是miles 也可解為”旅程” … 是 “mileage”的意思嗎?略顯牽強,其實當初只要英文譯成 10,000 kilometers 即可,一開始譯成miles 該是手民之誤,而且林義傑 2011年的150日的絲路挑戰距離的確是 10,000 公里,不是 16,000 公里。
 
首映場除了娛樂圈名人明星外,其實很多都是運動員。台灣來的運動電影,自然免不了跟珠玉在前的 “破風” 比較。
 
先退一步,看《一》電影的海報,已知道這是一部愛情片,多於是運動片。
 
相比起破風的高速追逐,超馬片帶著一種原罪:超馬尤其是越野超馬,許多時不是成群決鬥而是一人與自己奮戰;速度,也無法跟單車甚至全馬來比較。所以,最精彩的追逐,就在男主角跟女主角在運動場初鬥,和後來黃遠跟王大陸在馬拉松與同場跑手較量,比較有運動片的張力,此時電影還未到一半,後面的Grand-to-Grand 長征多日賽,已經只有黃遠和外籍好手的言情戲,追逐場面已經失色了。
 
林義傑不是沒有參與過超馬電影,2006年 Running the Sahara 是一部麥迪文監製的紀錄片,林義傑是3個跑手之一 (剛才提 Grand to Grand 的外籍好手,就是另外一位跑者 Charlie Engle 做藍本創造的角色)。裡面可是3個人活生生的在跑7000公里,有血有肉地穿越沙漠無人地帶,抵抗風沙,出現團隊內的紛爭,有軟弱受傷的時刻,作為跑馬者,看得非常熱血和感人。
 
但這種紀錄片較難讓主流觀眾有共鳴,《一》片內男主角創造是以林義傑本身的一些經歷所投映出來,他的確在國內獎金大賽跑到小腿重傷,為了追夢開計程車,在成名前認識周杰倫,最後也得到世界冠軍,但若拍成紀錄片格式,則無法讓兩岸三地大部分觀眾引起進場興趣。商業考量還是必須有,所以鋪陳了女助教與跑手之間那約定的主線,兄弟瑜亮之的副線,和親情鄉情等等的原素,而未有完全側重在運動場口上。從曖昧到若即若離、再重逢已琵琶別抱、韓式的女主角訣別,就是一套愛情片的順序,呼應「一萬公里的約定」的宣傳和海報設計,感情線是主要賣點 - 當然主角胸口的race vest 那兩個「奶樽」,提醒觀眾這愛情和運動線是交纏的。

當然讓跑手觀眾能對號入座的場口和對白還不少:「你是鐵打的 X 3」是等同「鬼叫你窮牙!頂硬上」的麻醉自己金句,no pain no story 絕對是鋪在社交網絡上精彩的賽後報告必須大前題,投入運動的犧牲換來沒有實質回報的困窘,never try never know 豁出去的勇氣,帶傷操練帶傷比賽...。這些都是一看就有感,一戳就到痛處的、大家衝著看跑步片所期待的也都是這些橋段。

只是期待看破風般場上較勁的話,本片越野超馬的比重實在放太輕,從開計程車到已經踏上grand to grand 比賽轉變太快,之間的心路歷程和迎戰準備未及交待;比賽展開時,重點仍不是我們跑手期待的各種身體痛楚內心掙扎,而是女主角飛到現場打氣的片段,教我們看著又未搔到癢處,總是未能設身處地體會 (男神/女神在比賽中途突然出現的機會實在不大)。同樣的,一萬公里的重點:絲路,雖然貫穿整個電影,男角對跑絲路的堅持、女角對紅跑鞋的執迷,都只在電影頭尾出現,期待的絲路風光、所見所聞所經歷都只是輕輕帶過,連主角在三貂嶺的學校那條臨崖邊的絕美運動場跑道,都比絲路教觀眾更記得。

結尾是主角在絲路的遇見,也在總結給觀眾說,這畢竟跟破風不一樣,是用跑步述說的愛情故事。

以這個心態進場看一萬公里的約定,會有更多符合預期的場景,王大陸賴雅研的帥美演出再夾著周杰倫的cameo appearance, 還有過癮台語帶出的鄉鎮溫情,帶著輕鬆的心態享受觀賞時光。

要是熱血期待運動電影反映出甜酸苦辣、速度掙扎,Running the Sahara 才能滿足跑步迷的慾望,又或許再觀賞一次破風,它才會是你的那杯充滿動力的茶。

伸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