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跑

發表於2016/08/08
4,042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數月前,有位長跑高手問我:「你還想Sub 3嗎?」 對我來說,Sub 3是「這麼近、那麼遠」!2009年初,我已在香港國際馬拉松,跑出3:07的成績, 心想Sub 3在望,但在9月的柏林馬拉松,跑出3:25,更發現自己因過度操練,患上嚴重的鼻敏感。 經過兩次鼻手術,加上進行清淡飲食,鼻敏感漸受控,但是也要經過5年,即2014年的4月,在南韓慶州的櫻花馬拉松,才跑出3:02的PB時間。5年日子,換來5分鐘的PB,雖然長久,但也值得。 3:02做到了,便更期待Sub 3的來臨。我以為加緊訓練,便能有所收穫,可惜在之後兩次全馬,不單無功而回,成績更有所倒退,特別在波士頓跑出3:16,真是大失所望。


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是我心願,只是跑出來的時間未如人意
(圖片來源:馬拉Joe)

我問自己值得為Sub 3而繼續努力嗎?抑或是我沒潛質,去跑出一個理想時間?然而,內心的執著仍然推動著我,繼續以Sub 3為我的跑步目標。

幸好,執著帶來的,不是繼續的疲累及傷病,而是對跑步有更多的認識和反省。以往只懂死跑爛跑的我,開始著重跑姿訓練,以改善自己粗糙的技術。這個自我改良的過程,既漫長,又艱辛,一個微小的改變,都要經過千百次的嘗試,並流下許多的汗水,才有一點成果。

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跑步有更深刻的體會。以往,我只看重儲里數和速度;今天,我更重視放鬆和省力,這必須要有良好的跑姿,才會成事。藉著對跑步技術的執著,豐富了我的跑步內容,讓我跑步時,更為專注和用心。

訓練過程中,我會一路跑、一路觀察自己當天的狀態,去制定合適的速度,不會一開始便去盡。反而,我會要求自己放鬆,身體前傾,讓地心吸力帶動前進,而兩腳亦作作出自然反應,就像不斷轉動齒輪般支撐著軀幹。

完成跑步練習,便立即進行柔軟度訓練,讓身體放鬆,心率回復平常。柔軟度訓練不在單組的肌肉,而鍛練身體的各個關節,讓關節能夠有足夠的彈性和柔靭,去應付長跑對身體帶來的負荷。

加強柔軟度,是跑姿訓練所必須
(圖片來源:馬拉Joe)

近來,我開始了心率主導的訓練方式,即是由心率而非時間來進行速度分配。以往,我也有帶心跳帶練習,但對心率訓練只是一知半解,皆因追求速度的我,訓練前會熟讀不同訓練所需要的配速,然後勉力完成。這種訓練並非沒效,然而沒有考慮個人狀態及天氣環境等轉變,便容易出現過度訓練的情況。對我來說,因死守配速而過度訓練的經驗屢見不鮮,可是渴求做時間的意念,蒙蔽了開放的心懷,去接受心率訓練這種外地早已流行的科學訓練模式。

不過,我在網上看到有關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介紹,並購買了相關的應用程式,每天早上檢視HRV的高低,以了解自己恢復程度,然後按應用程式的建議進行合適的訓練,訓練速度由儲備心率(Heart Rate Reserve)來控制。結果,身體的疲累程度卻明顯減少,並減輕了跟隨配速的壓力,特別在炎炎夏日,根本難以做到預定的配速,心率卻相對容易達至。

這個改變,令我不再盲目追求追度,而是看重訓練和生活作息的關係,亦減低了訓練帶來的壓力,令我不再擔心配速,從而更享受跑步過程中的樂趣。

因為昔日對追求Sub 3的執著,令我沒有放棄,令我訓練改變,令我探求新知,令我一絲不苟。結果,這執著出現點點轉化,令我由看重成績和結果,改至重視跑步過程中的技術發揮和身體狀況,從而向著發揮自己當日的最佳水平進發。至於成績如何?PB與否?就由當日狀態而決定吧!


現在科技的普及,令我們可以使用電話應用程式來量度HRV,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從而安排合適訓練。
(圖片來源:馬拉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