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拆解有氧運動的迷思!搞清楚原理鍛鍊更上一層樓!

運動筆記HK 編輯部
發表於2022/12/28
2,362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有氧運動,通常指低強度、長時間為主的訓練方式,而跑步、游泳、踩單車等,則是比較常見的項目。不過,我們雖然對有氧運動熟悉,但仍有很多迷思的地方,現在為你逐一拆解。


迷思 1 減重靠有氧運動就可以?

有氧運動對需要減重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因為這些人大多數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而透過有氧運動低強度與便利的特性,就能夠讓人容易上手及執行。

亦有人提出:「只要做有氧運動就能達成減重效果。常見結果是剛開始執行時,體重如預期般下降,可是過沒多久就停滯不前,甚至有機會反彈。」

因為,單是通過有氧運動來增加能量消耗,會有一定的局限。身體其實比我們想像還要「聰明」。經過一定的訓練後會產生適應性,讓體內消耗能量的速度降低。

正確做法:除了進行基礎的有氧運動外,再搭配各種不同的形式,如間歇訓練、衝刺、高強度耐力、重量訓練等,除了迫使身體去面對各種挑戰外,最重要是增加身體的肌肉量。(  過度依賴有氧運動反會造成肌肉流失 )

從另一角度看,肌肉量愈多,可以提升愈多的基礎代謝量,能幫助你額外消耗能量,才好突破減重。同時,肌肉量提升後,整體的運動能力也會跟著上升,讓運動效率加倍。



迷思 2 想減脂,有氧運動的強度要保持在「燃脂區間」內才有效!

「燃脂區間」的概念源自於「乳酸閾值」,也就是在能量供給中,如果保持在有氧界線的最高限度下,能最大效率的使用脂肪。

根據統計,一般非運動員的有氧界限約落在最大心跳率 70%上下,但實際情形會因人而異。這也是為何大家常聽到跑步要跑在最大心跳率的 70%才能消耗最多脂肪的原因。(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大多都會低於 70%)但這個概念卻忽略了一個現今非常重要的減脂因子:運動後過攝氧量(EPOC)

運動後過攝氧量,身體的耗氧量並不會立刻回復到平靜狀態,而會維持一段時間的高水平,就像當你結束運動後,還是會有段時間非常喘氣,你沒辦法立刻回復平穩的呼吸或心跳。

而研究發現這段時間中,身體消耗的能量絕大多數來自於脂肪,且當運動強度越高時,運動後過攝氧量的持續時間越長,最終甚至會超越那些運動保持在「燃脂區間」的人所消耗掉的脂肪量。也就是說,雖然做有氧運動的時候,強度提高會消耗掉糖類而非脂肪,但透過運動後過攝氧量的原理,運動完反而能消耗更多的脂肪,也讓你更容易達成減脂的目的。

令人振奮的是,透過這個原理來減脂,比起一般長期穩定的「有氧運動」而言,比較不容易遇到減脂停滯期!( 許多人提倡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的原理其實就是構築在運動後過攝氧量 )


來源:Stylist


迷思 3 肚餓做有氧運動,才能消耗更多脂肪?

醣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當醣類不夠時,身體會分泌各種賀爾蒙(升糖素、腎上腺素等)來促進肝臟釋放肝醣,同時加速脂肪的分解,來維持身體的能量供給。

你經常聽到一套說法:「 當餓著肚子做運動,能刺激身體提升脂肪的運用程度。」

可惜研究結果並沒有支持這種說法。

脂肪消耗的速率有其極限,並不會因為妳餓肚子而提高消耗脂肪的量。相反的,當你餓著肚子運動,會讓身體提升分解蛋白質的比率來維持血糖量,造成肌肉崩解,這可能是因為神經系統與紅血球只能靠葡萄糖來獲得能量的關係。

因此,不論你今天要進行有氧還是無氧運動,訓練前最好先吃一些簡單的食物,來讓身體擁有更多的能源消耗。可以選擇一些易消化、無添加人工食品的粗製澱粉類,像是薯仔、香蕉、白麵包等。

如果不喜歡吃固體食物,你也可以選擇營養飲品如阿華田,適量即可。


來源: Stylist


迷思 4 有氧運動已有腿部訓練,所以不需要額外的腿部訓練?

不論是跑步、踏單車還是游泳,有氧運動都需要大量的腿部動作,每次運動完後總是感覺大、小腿等極度疲勞,還有人會擔心自己的小腿變蘿蔔或大象腳。

事實上,肌肉面對不同的活動強度,也會產生不一樣的適應結果。長時間低強度的訓練(有氧運動),肌肉所產生的適應是阻力較低、耐力較高的狀態,並不會因此產生肌力變強或肌肉肥大的結果。

肌力變強能帶來更穩健的步伐,降低受傷的機會;肌肉變大則能提供更多的熱量消耗,增強運動時的效率。但這些適應必須搭配高阻力、低次數的訓練才能獲得,也就是必須透過重量訓練。

因此,別以為跑得夠多就不需要額外的腿部鍛鍊。當你的跑步速度一直無法提升,能撥出一些時間來增加重量訓練,你會發現獲得許多不曾有過的能耐!


參考資料: Women's 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