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致肥元凶與你的生活習慣有關

Timothy Chan
發表於2019/06/04
5,215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這是一篇多年前本人於自己的facebook page發表的網誌,是一篇從BBC Knowledge的一個電視節目內容,關於致肥實驗的文字紀錄。節目名稱因爲當年沒有特別註明,事後亦無法在網絡上尋找得到, 唯有只將記得的內容再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節目主要是透過一些真人實驗,帶出種種因個人日常生活習慣而不自覺地引致肥胖的元凶。

(一) 新陳代謝

一般人以為肥胖與新陳代謝快與慢有關。於是節目中找了一個肥胖與一位纖瘦的同年齡女士,量度她們的新陳代謝率,結果發現兩者之間並無太大分別。即代表肥或瘦與新陳代謝率跟本無直接關係,最主要原因其中之一還是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當然,透過運動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這個理論是無容置疑的。

(二) 肥胖主要原因

除左遺存之外, 肥胖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本身有沒有做運動的習慣,簡單就是你吃了比身體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控制飲食, 才是真正控制體重的主要方法。

圖片來源:123RF

(三) 食物選擇

我們日常的正餐,通常以三種物質為主: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假設所攝取的卡路里完全一樣, 那一種食物最有效幫助減肥呢?

節目中進行了一個實驗:同時找來三位無論年齡、身型、體重均相近的男士,然後要求他們12小時內不要進食。時間到了之後,三位男士各自被分配同樣卡路里的食物, 但分別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為主。經過數小時後, 實驗發現進食脂肪為主的男士最快示意感到肚餓, 其次為碳水化合物,而最遲表示肚餓的是蛋白質食物。

結論:以蛋白質為主的食物,可以將飽肚的感覺持續到最耐,並有助於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

圖片來源:123RF

(八) 湯類的功能

又一個實驗,找兩組人,每組二人,各自在沙漠公路上開長途車。出發之前,第一組進食包括雞肉、磨菇及西蘭花等食物,並在進食前飲一大杯水;而第二組則進食同類型及同等份量的食物,但不同之處是將所有食物通通放入攪拌器打成湯。結果發現,於幾個鐘頭後,飲湯的那一組比起食固體食物+飲水的饑餓感覺為少。由此推斷出將食物變成糊狀, 可以增加飽肚的感覺,達致不會過量進食的效果。

(九) 盛載食物器皿大小

原來人類有個習性,假若放很大碟的食物於面前,就會忘記自己需要進食的份量,結果相對地食得更多,這可能是生怕浪費食物有關。只要你放小些,自然地你又會食少一些。而盛載食物的器皿大小,亦會令人產生一種錯覺而擾亂你進食的份量。例如用一個很大的器皿盛載正常份量的食物,因為眼球所見的比例,讓你有以為面前食物的份量很少,因而進食更多。所以建議用較細的器皿盛載食物, 減少因此而過量吸收。

圖片來源:123RF

(六) 注意自己的食量

同樣地是兩枱人,無限制地為他們提供任食雞鎚。不過分別在其中一枱所食剩的雞骨不會有人處理,全部放在他們面前。至於另外一枱則每次食完之後,立即會有人幫忙清走。到大家停手的時候,點算所剩下的骨頭發現,即時清理骨頭比起沒有清理的多食了10%。原因很簡單,原封不動的骨頭,其實不知不覺間提醒了你經已食很多,讓你腦部發出飽肚的指令。

將這個理論伸延,就是提醒大家進食時要專心。如果進食時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分散,例如看電影時食爆谷,其實會令到大家不知不覺間過量進食。

(四) 高鈣乳品

節目中於丹麥招募了兩組人。一組飲用高鈣乳品,例如高鈣奶、乳酪等。而另一組則只飲用普通高脂乳品。過程中定時為他們撿驗大便。經過一年後,測試發現飲用高鈣乳品的一組,排出脂肪比例,比起另一組為高。論明鈣質有助減少腸道吸收脂肪。跟據這種結果,再找到一對肥胖的夫婦(男的重約三百磅,而女的則重超過三百磅)。再按照上述飲食原則, 兩位無需特別減少食物份量,亦不需強制進行運動。結果在18週之後, 每人的體重同樣地輕了三十多磅。

圖片來源:123RF

雖然整個節目只是實驗性質,沒有將太多權威性的醫學理論加入其中。但事實很清楚,大部分致肥的原因,其實與我們日常習慣有莫大關係。因此健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令到避免過量進食,才是最有效地控制體重的一大方法。

"The Less You Eat, The Smarter You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