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大刀屻
(圖片來源:EC Windblow)
(圖片來源:EC Windblow)
這兩天被 Garmin100 的賽後報告洗版,原本不打算寫報告,還是寫了。
對於這個全新的賽事,賽道的數據都是未知之數,比賽前初步評估難度和 The North Face 100 差不多。這是香港第5個百公里賽事,說得上百公里,其實就是接近 100 公里而並非 excatly 100 公里,根據我用同一隻錶 (920XT) 走過幾個港百賽事度得的數據如下:
- Vibram Hong Kong 100,96公里,4500米攀升;
- 樂施毅行者,98公里,4800米攀升;
- The North Face 100,100公里,6300米攀升;
- TransLantau100,因改了幾次路線已變得越來越容易;
- Garmim100 是個超額數字的百公里賽,我度得數據是 104 公里,6375米 攀升累積,當中還有 4 段剷林路,我確認這是香港當今最難的百公里賽事。
感謝大會邀請我作為今次比賽的特邀選手,我明白作為特邀選手有責任支持和走完整個比賽,親身感受一下賽道,協助賽事下次運作得更好。因此我對今次比賽有所要求,連之前報了的渣打馬拉松亦沒有參與。
在訓練上,我試過了4段剷林路,但我知道自己其實欠缺單次的長課,因為這個階段已經投入了撒哈拉的訓練,包括練沙和連續多日,兩種截然不同的訓練難以平衡,令到肌肉很繃緊,在賽前兩星期出現 ITB (髂脛束) 的問題。這是2015年曾出現過的問題,對於傷患的控制和心理預期算是有經驗,到了比賽日經判斷後能夠參賽。
施樂園這個地方對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曾經在這舉辦過 Training Camp 還留下不少回憶。大會安排了旅遊巴於荃錦坳,但我見排長龍,而且還有時間,名額還是留給有需要的人,我步行上起點當作熱身。
起步不久已感受到熱力,立即將目標下調,知道今日不是做時間的機會,慢慢地墮後了。縱使頭隊選手已失去了蹤影,還相信自己的速度。山一座一座的攀越,於 CP3 新屋仔開始爬到了首位,比預期中快了,不過覺得速度上可應付,就順著帶頭吧。之後的比賽就一個人走,一直都一個人走。到了烏蛟騰大約50公里的位置,因太過熱,經過溪澗時蹲下洗臉,就短短的30秒,當站起來時突然牽動起 ITB 緊張的肌肉,痛楚開始慢慢發作。
這個時候我亦出現退賽的念頭,因為心想還有更大的目標等著我,不能就此倒下。不過突然想起一段回憶,這是我經常掛在口邊提醒別人調整心理的故事。在 2013 年初出茅蘆時,出戰北京祈山 100,我的首個個人 100 公里賽事,我跟著頭批選手跑,到了50公里我的腳非常緊,我肯定不能再繼續了。但要叫車接載要先剪帶,我決定剪帶了。我呆坐等了 30 分鐘,見到有位飄逸秀髮的女子選手經過,之後還有香港選手經過……當旅遊巴來到,我站起來一刻肌肉繃緊已消退了,我突然覺得可以繼續跑下去。但帶已剪,我帶著遺憾坐車,坐飛機回港。
最後知道我坐了很久才經過的港人選手獲得比賽頭 10 名,那位女子選手是冬麗獲得女子第一名。這代表甚麼呢? 這代表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停一停,想一想,深呼吸一下,很快就可以繼續前進。這是我唯一一次退出比賽,亦是我經常鼓勵他人的故事。就這樣我比賽的後半程與 ITB 傷患大家互相諒解、溝通、傾訴、相處、共融,這不是傻的行為,這是經常聽高手說的 Listen to body。
於 CP6 鶴藪接受 Supporter 阿業 的支援
(圖片來源:艾頓)
比賽途中,我非常感謝我的 Supporter 阿業於每個 CP 支援我,還有邀請我參加的 Stan 和火車,他們追蹤了我多個 CP,給我食物,鼓勵和資訊。令我一個人的賽事不太寂寞。還有經過多個 CP 的義工的熱心款待和支持,在針山腳和城門 CP 還停下影相合照。
最後我保持首名衝線了,時間14小時33分,確認這是香港最勁揪的百公里賽事。聽說這個完成牌上的金牌仔,比起特大的獎盃還來得矜貴。
與第二名的 Tom Robertshaw 及主辦人 火車頭 林成業合照
(圖片來源:Wong Ho Chun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