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各位已獲《倫敦馬拉松2024》參賽資格的跑手,都已經準備啟程前赴倫敦,為4月21日的大賽作好準備。與此同時,下一屆《倫敦馬拉松2025》的比賽日亦已正式公佈,將於2025年4月27日舉行,是屆迎來賽事舉行第45屆,別具紀念價值。
《倫敦馬拉松》一直於每年4月的第3個星期日舉行(除了2020-2022年賽事因疫情關係,移師至十月份舉行),2025年4月的第3個星期日(4月20日),適逢是復活節正日,翌日(4月21日)又是第129屆《波士頓馬拉松》的比賽日,故此大會才將2025年的比賽日順延至4月27日(第四個星期日)舉行。
今年(2024年)的賽事更打破一項世界紀錄,是目前最多跑手報名抽籤的馬拉松賽事(共578,374名跑手報名)(來源: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官網 https://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world-records/747186-most-ballot-entries-for-a-marathon-event),所以中籤率極低,可能不足1-4%。根據官方資料,透過抽籤而成功擠身倫馬一席的機會實在相當渺茫,倫馬參賽者當中有三分之二是透過慈善名額參加,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型的單一籌款活動(已獲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確認),是《世界馬拉松大滿貫》(俗稱六大馬)中最具慈善味道的一個賽事。
如果跑手真係想碰運氣,就要留意:2025年的賽事,抽籤名額的報名日期為2024年4月20日至26日。與此同時,慈善名額亦都接受報名,不過請注意:切勿在大會官網報名,而是要自己尋找大會認可的慈善機構(機構列表在官網 https://www.tcslondonmarathon.com/enter/how-to-enter/charities-with-places ),然後聯絡您所選擇的機構「叩門」,願意為機構籌募經費(一般至少2000英鎊),但又未必一定可以取到名額,因為要讓機構認同你以「慈善位」報名的原因。這就看您如何寫得一篇好的文章去感動該機構了!另外,即使您打算以慈善位報名或已獲慈善機構接納,您仍可以參加公開抽籤,如果中了籤,就可以將原有的慈善位釋出,給予其他打算以慈善位報名的跑手。
《倫敦馬拉松2025》的報名費為:
* 英國本地跑手:69.99英鎊(如決定捐出報名費,則可有第二次抽籤機會,報名費可降低至49.99英鎊)
* 國外跑手:120英鎊,另加26鎊碳排放附加費
在此謹祝各位報名抽籤的跑手,獲得抽中賽事資格!2025年4月27日見!
世界田徑協會 (World Athletics, WA) 將於2023年9月30日至10月1日,於拉脫維亞 (Lativa) 首都里加 (Riga),舉行首屆《世界路跑錦標賽》 (World Athletics Road Running Championships),更是首個開放予公眾人士參加的世界田徑協會賽事。
此賽事前身為《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IAAF World Half Marathon Championships),首屆於1983年舉行,一直以來均只容許精英跑手,以國家或地區名義參加(類似《世界田徑錦標賽》的參加安排)。對上一屆成功舉辦的賽事為2020波蘭Gdynia舉行的一屆,有來自54個國家的227名精英跑手參加。
世界田徑協會於2022年初決定,將原有的《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升格為全新的國際性路跑賽事《世界路跑錦標賽》》 (World Athletics Road Running Championships),原於2022年11月原訂於中國揚州舉行的一屆《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為最後一屆舉行,可惜該賽事因新冠疫情,最終於2022年7月決定取消。世界田徑理事會因而決定,將2027年3月舉行的後繼賽事《世界路跑錦標賽》的主辦權授予揚州。
首屆《世界路跑錦標賽》於2023年9月30日至10月1日於拉脫維亞 (Lativa) 首都里加 (Riga) 舉行。與《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不同,除了原有的半程馬拉松外,並增加了5公里及1英哩項目。最大的改變,就是這個《世界路跑錦標賽》,不單是為精英跑手,而是開放予所有公眾跑手參與!
賽道
半馬拉松及5公里的起點位於 Daugava 道加瓦河堤岸的石橋 Akmens Tilts,終點位於起點北面的堤岸;1英里的起點位於Kalpaka bulvāris(位於拉脫維亞藝術學院對出),以順時針繞經公園後,以自由紀念碑 Brīvības Piemineklis (紀念1918-1920年於獨立戰爭中犧牲的拉脫維亞英雄)為終點。
半馬拉松賽道(來源:大會官網)
5公里賽賽道(來源:大會官網)
1英里賽賽道(來源:大會官網)
賽事舉行時間(全為當地時間)
9月30日
10:00 1英哩(大眾組)
12:10 1英哩(女子精英組)
12:20 1英哩(男子精英組)
12:45 5公里(女子精英組)
13:10 5公里(男子精英組及大眾組)
10月1日
11:05 半馬拉松(女子精英組)
11:35 半馬拉松(男子精英組及大眾組)
首天比賽為1英哩及5公里賽事,次天則為半馬拉松賽事,讓不同項目的參加者及現場觀眾,都可以在賽道沿途為跑手打氣。
報名費
賽事即日接受報名,先到先得,名額有限,額滿即止。由執筆日子現時至7月1日前,半馬、5公里及1英哩的報名費分別為59歐元、29歐元及19歐元。
對香港跑手來說,外地的半馬拉松或以下距離賽事,可能未及全馬賽事吸引,但始終今次賽事是由世界田徑協會主辦的首個公眾賽事,精英跑手和業餘跑手更可以同場競技,如果想出戰這個錦標賽,就要快快行動了!
大會官網:
https://worldathletics.org/competitions/world-athletics-road-running-championships/riga23
註:香港目前未有直航航班往返拉脫維亞里加,若要前往,需於歐洲其他城市轉機,如芬蘭赫爾辛基 Helsinki 或德國 Frankfurt / Munich 均可。
UTMB (Ultra Trail Mont Blanc) 可說是全球越野跑愛好者的「武林大會」,每一個越野跑跑手,均以能夠參與每年8月於法國Chamonix舉行的UTMB(現稱 UTMB® World Series Finals,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跑世界巡迴賽總決賽)為榮。
UTMB於日前公佈,2023年UTMB® World Series Finals將於2022年6月14日開始接受登記。有異於過往的報名安排,2023年的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公開報名完全以Running Stones及UTMB® Index作為報名抽籤資格,取代ITRA Point的制度。由2023年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起,跑手將不能採用ITRA Points作參加抽籤的資格。(UTMB points are no longer used to qualify for the UTMB® races for 2023 onwards)
(來源:https://utmbmontblanc.com/en/page/17/mon-statut-pour-2023.html)
UTMB World Series的誕生
2021年5月6日,UTMB集團與三項鐵人的營運公司Ironman結盟後,於2022年推出全新的UTMB World Series系列賽,以每年8月於法國Chamonix舉辦的UTMB World Series Final為年度總決賽。UTMB World Series將包括以下四個級別的賽事:
UTMB World Series Final唯一參賽途徑:Running Stones
UTMB World Series於2022年推出後,由2023年起,參加UTMB世界系列賽總決賽 (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跑手必須:
擁有愈多Running Stones,抽中的機會就會愈大,例如跑手若有9粒Running Stones,抽籤中籤的機會是擁有3粒Running Stones跑手的3倍。
下表列出UTMB World Series賽事 (Events / Major) 完賽者可獲的Running Stones數目。
只要跑手在是年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中籤,擁有的Running Stones就會全部消失;否則Running Stones仍會保留並可用作之後年度之報名抽籤。Running Stones不設有效期限,但必須在抽籤年度前兩年內至少保留一粒Running Stone。
UTMB® Index
UTMB® Index分為20K, 50K, 100K, 100M四個類別,只要跑手完成某一類別賽程的賽事並獲UTMB認可 (UTMB Qualifier),過去36個月前參加的所有同一類別賽事,便會用來計算跑手於個別類別的UTMB® Index,並會有一個General UTMB® Index,由所有參加的賽事類別的結果計算。跑手可以登入UTMB官網以查閱自己的UTMB® Index,並且知道是否符合資格報名2023年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
由2023年的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起,除了上述提及的Running Stones外,亦需符合以下UTMB® Index要求:
* 參加OCC項目,必須在20K, 50K, 100K或100M任何一個級別取得UTMB® Index。
* 參加CCC項目,必須在50K, 100K或100M任何一個級別取得UTMB® Index。
* 參加UTMB項目,必須在100K或100M任何一個級別取得UTMB® Index。
請注意,UTMB Qualifier賽事完賽者會取得UTMB® INDEX,但不會取得Running Stones。
精英跑手的特別安排
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賽事會有預留名額予賽事舉行之前15個月內符合以下資格的精英跑手:
為方便跑手安排參加賽事及休整,如果在UTMB® World Series Finals舉行前三個月內的Event或Major賽事取得UTMB® World Series Finals晉級資格,跑手可以選擇於是年或下一年度參加UTMB® World Series Finals。
對跑手及香港越野跑賽事的影響
UTMB今次更改一般跑手報名抽籤的資格,對跑手最大的影響,就是必須至少參加一場UTMB World Series賽事以取得Running Stones(並同時取得UTMB® Index);單單參加本地的UTMB認可越野跑賽事(在新制下,這些賽事必須先成為UTMB Qualifiers,而且只能取得UTMB® Index)是不足夠的。因此,實際上變相提高取得UTMB® World Series Finals 總決賽入場券的門檻。
對香港跑手來說,前述的TransLantau(飛越大嶼)成為本地目前唯一取得UTMB® World Series Finals 總決賽的抽籤機會,勢必令該賽事報名更加搶手。今年成功報名TransLantau並成功完賽的跑手,將是UTMB於2023年報名新制下的首批「幸運兒」。今年的賽事自4月15日接受報名後不足48小時,50公里賽事名額已告爆滿;25公里賽事於5月底爆滿;截稿時只剩100及140公里項目仍有少量名額。
UTMB規定參加的賽事必須要成為UTMB Qualifiers,跑手才能取得UTMB® Index,更加會令本地的越野跑賽事出現「大洗牌」,若果某些越野跑賽事未能獲UTMB Qualifiers認證,勢必影響報名人數及認受性,有機會被淘汰,出現「汰弱留強」現象。
報名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的方法
因應UTMB World Series的誕生及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的新報名安排,2023年UTMB World Series Final的預報名會提前於2022年6月14日開始,至同年12月31日結束。
跑手需於UTMB官網 (https://utmb.world) 登記個人帳戶 (MyUTMB),作UTMB World Series所有賽事的報名之用。登入 MyUTMB後,可於網址 https://utmb.world/my-utmb/my-dashboard 查看目前擁有的Running Stones 及UTMB Index,前者只有完成 UTMB World Series任何一場賽事(包括Event或Major級別)才會顯示其數目。同時,已報名及完成的UTMB World Series賽事也會在此頁顯示。
跑手個人主頁的Dashboard,同時會顯示是否符合資格報名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的任何一項賽事(包括UTMB、CCC及OCC)。
請注意,目前並非所有UTMB World Series 成員賽事均連接MyUTMB系統。系統會逐步將2022年起各UTMB World Series 成員賽事加入系統中。
UTMB Dashboard主頁
按入UTMB Index連結後,便會顯示跑手於20K、50K、100K及100M所得的UTMB Index,及列出該Index的有效期(於任何一場「UTMB世界系列賽大滿貫賽」/「資格賽」/「預選賽」完成後取得,有效期為每場認可賽事舉行起計24個月)。
個人UTMB Index顯示
根據UTMB World Series Event官網的資料顯示,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三項主要賽事 (UTMB, CCC, OCC) 的舉行日期暫定如下:
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 (UTMB, CCC, OCC) 的舉行日期已經公佈
各位想報名UTMB World Series Final 2023各項賽事的跑手,請留意上述提及的全新報名安排,並祝各位能夠順利完成報名要求及獲抽中,參與這個山界「武林大會」!
UTMB官網:https://utmb.world
2022年UTMB World Series的賽事列表:https://utmb.world/utmb-world-series-events
UTMB Qualifier認可賽事名單:https://utmb.world/utmb-world-series/series-events/qualifiers
筆者自喜愛長跑以來,至今只有一次出外地比賽的經驗,就是2016年的《台北國道馬拉松》,當時參加了10公里賽,而且當時並非預計參加的賽事內,是在2015年11月,當筆者和內子定好台北旅行日期後,才知道到台第二天就有這個賽事(賽事於3月20日舉行),於是臨時決定報名,並託了跑班的副教練唐Sir(當時他身在台灣花蓮準備出戰全馬)代付報名費。最後終於得償所願,於2016年3月在台北完成首個海外賽事。
唐Sir多年來喜歡赴海外參加全馬賽事,無論台灣、內地或海外都有(執筆之時,他剛完成《上海國際馬拉松2017》)。記得他去年(2016年)先後完成柏林馬拉松及廣州馬拉松,尤其當他在跑班分享在廣州比賽的經歷,對其留下深刻印象,令筆者十分興奮,心想希望2017年可以親赴廣州出戰《廣州馬拉松》,哪怕只是半馬也已經心滿意足(註:賽後大會公佈2017年《廣州馬拉松》賽事只設全馬及半馬)。
不久,筆者有機會閱讀「蝦叔」的作品「【蝦叔周報】從百米少女陣說起 - 2016廣州馬拉松後記」,分享這次廣州馬拉松的經歷,才知道這個賽事舉辦得十分出色,更獲內地及國際體壇重視。2016年廣馬賽事首獲國際田聯 (IAAF) 銅級認證,2017年賽事更升格銀級認證,同時更首度成為《中國馬拉松大滿貫2017-2018》的系列賽事之一,與北京、重慶、武漢三個馬拉松成為創始成員。
就是這些原因,筆者最終加入出戰廣馬的行列。因能力所限,所以只報了半馬賽事,但已經可以踏步這個賽事的精華路段,獵德大橋、珠江河畔的景色,將伴著筆者的每個腳步。
今年(2017年)廣州馬拉松將於12月10日舉行。筆者有幸首度出戰這個內地頂級的路跑賽事,實在要多謝蝦叔和唐Sir的鼓勵!這次更是筆者5年來再次踏足廣州,期望用腳步好好探索這個城市!
12月10日,廣州,不見不散!
2017年廣州馬拉松重要改動
2017廣州馬拉松賽事資料
2017廣州馬拉松賽道
全馬:天河體育中心南廣場(起點)—天河路—體育東路—冼村路—臨江大道(東行)—科韻路橋底折返處(折返)—臨江大道(西行)—獵德大道—花城大道隧道上方折返—獵德大橋—西二號路—閱江路(東行)—閱江路與會展中路交匯處折返—閱江路(西行)—磨碟沙隧道—濱江東路—濱江路折返—濱江路—藝苑路—藝洲路—濱江路(西行)—洪德路(南行)—人民橋—沿江路(東行)—大通路(東行)—譚月街—晴波路—海心沙—海心沙一號橋—臨江大道—花城廣場(終點)
半馬:天河體育中心南廣場(起點)—天河路—體育東路—冼村路—臨江大道(東行)—科韻路橋底折返處(折返)—臨江大道(西行)—獵德大道—花城大道隧道上方折返—獵德大橋—西二號路—閱江路(東行)—閱江路與會展中路交匯處變道至逆行方向(東行)—閱江路(逆行)—閱江路(琶洲大橋底)折返位置折返—廣交會展館(終點)
2017廣州馬拉松賽道路線圖(來源:大會官網)
由「荃灣區體育康樂聯會」於每年元旦(1月1日)舉行的「元旦長跑公開賽」,被跑圈中人稱為《燒鵝盃》。原因為何?原來,這個賽事最大的賣點,在於在團體組別,若果贏出冠軍即可獲酒席一圍,亞軍及季軍就可獲燒鵝兩隻,所以才得此名。
這個賽事,賽道主要是圍繞荃灣城門谷運動場兩次,總長度約5.3公里(有跑友曾用GPS量出為6公里),本身是一個不太長的距離,但筆者由跑班朋友及教練得知,不少跑會或跑團都會精英盡出,為所屬團體贏得酒席或燒鵝回來,與同道一齊分享,所以競爭相當激烈。賽道都有一定上落斜,富有挑戰性,適合渣馬大戰前作練習賽。
「元旦長跑公開賽」賽道(來源:大會Facebook專頁)
有別於跑季的大部份賽事,這賽事並不設網上報名,參加者或團隊必須親身到「荃灣區體育康樂聯會」以現金或支票報名。這種方式在今日本地的賽事實為少有。而且,這個賽事名額不限,不用擔心爆滿的問題,可以放鬆地以跑步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若果想在新一年開始跑一回的話,這個賽事是您的最佳選擇!若果你的跑會或跑團想贏到一餐美味的燒鵝宴的話,就更加不要錯過!
賽事資料
主辦:荃灣區體育康樂協會、荃灣民政事務處
日期:2018年1月1日
地點:荃灣城門谷運動場
起步時間:早上09:30
賽程:5.3公里
賽道:城門谷運動場→外圍車路→象山邨西路→城門道→荃灣濾水廠通道(折返)→城門谷公園→近何傳耀紀念中學通道→城門谷運動場(跑兩圈)
報名費:$50(設個人及5人團體隊際)
名額:不限
報名表格:
個人賽: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NOv9sTLfABMjBXQmpBU3U4MUk/view?usp=sharing
團體賽: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NOv9sTLfABV0UxZVZWZF94T2s/view?usp=sharing
有意報名者,需親身赴荃灣大河道60號雅麗珊社區中心106室報名(港鐵荃灣站D出口步行約7分鐘)
截止日期:2017年12月15日中午12時
「荃灣區體育康樂聯會」官方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TWSRA/
不少跑手對於「香港業餘田徑總會」(田總)的印象,多數是由香港最大型的長跑賽事《渣打香港馬拉松》而認識。其實田總不單主辦渣打馬拉松,每年跑季,田總都有主辦多個不同距離的道路長跑賽,如《香港10公里挑戰賽》、《香港15公里挑戰賽》、《香港半馬拉松錦標賽》、分別於2016年及2017年新辦的《香港迪士尼樂園10K Weekend》及《港島十公里賽》,另有只辦了兩年(2015及2016年)的《香港女子十公里賽》,更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合辦《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跑》。不過,以下這個田總賽事,相信甚少人會認識,就是《香港越野錦標賽》。今年的賽事,將緊接《運動家香港10公里挑戰賽2017》的翌日(11月6日)舉行。
網上關於這個《香港越野錦標賽》的背景資料甚少,經筆者多番搜尋,原來這個《香港越野錦標賽》的源頭可以追溯至香港在二戰結束後初期,由田總舉辦的越野賽演化而成,它的前身為1977-2002年期間舉辦的《香港越野聯賽》。
由《香港越野聯賽》至《香港越野錦標賽》
根據楊世模博士(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主席)編著的《香港馬拉松的足蹤》一書指出,香港戰後首次的越野賽,於1949年由英軍舉辦,田總亦在1952年首次舉辦越野賽,參賽者大多是駐港英軍,甚少華人參與。直至1977年,田總舉辦首屆《香港越野聯賽》,以推廣長跑運動。
當年賽事由田總的五個屬會輪流舉辦,只限屬會會員參加。賽事覆蓋全港不同的郊外地方,讓跑手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吸收長跑經驗。其中,部份賽事更在駐港英軍的軍營或禁區內舉行,由於平時這些地方對外封閉,只有在賽事期間,跑手才有機會跑上這些路段。當年這個聯賽的參加者,不論駐港外國軍人、本地高手都有,尤其駐港英軍本身條件較佳,往往成為得獎常客,也是本地跑手追逐奮鬥的目標,在良性競爭下,這項賽事帶動香港田徑的整體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這個《香港越野聯賽》以隊際形式舉行,推動了以長跑為主的體育會,如荃灣田徑會、香港長跑會(歷史悠久的《綠色半馬拉松及10公里賽》主辦者)、警察田徑會、消防體育會等等,香港跑會文化的興旺,也是拜這項賽事所賜。
踏入20世紀80年代,《香港越野聯賽》加入了青年、女子及學界組別,受歡迎程度進一步上升,不斷誕生一批又一批的越野長跑好手。這個聯賽於2002年最後一屆舉辦後完結,2003年起轉型為《屈臣氏健康知己越野錦標賽及接力賽》,最終演變成田總每年唯一一場舉辦的越野賽事《香港越野錦標賽》。
《香港越野錦標賽》的特色
有別田總在星期日舉辦的主要道路長跑賽事,鑑於場地本身限制,此項賽事只可於星期一舉行(2016年賽事為11月21日,2017年賽事為11月6日),所以跑手一般需要專程請假出賽,故此每年參加的人數不及田總其他道路長跑賽事,名額也較少。惟參加者可以於賽道極為理想的場地作賽(2014年起於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此場地亦曾於1999年舉辦第五屆亞洲女子越野錦標賽),賽道的距離及設置均參考國際田聯之有關指引,賽事以繞圈形式進行比賽,各組別的參加者必須於特定時限內完成指定圈數。
這個賽事也是田總主辦賽事中,唯一設有學校作隊際單位的賽事,所以備受學界田徑隊重視,不少學校均派出學界精英出戰此賽事。所以,此賽事可能在其中發掘長跑運動的新一代!今日不少本地長跑高手,如陳家豪(2005-2010年度賽事冠軍)、余顯華(2015-2016年度賽事冠軍)、徐志堅等,他們都曾經參與這個賽事,並獲得超卓成績。田總更要求跑手參與此項賽事,才有機會入選代表香港參與亞洲/世界越野錦標賽(此賽事為1973年由國際田聯首辦,每2年舉行一次,2017年賽事已於今年3月於烏干達首都Kampala舉行,下屆賽事暫定2019年於丹麥Aarhus舉行)。
此項賽事是田總主辦賽事中,唯一一場只接受郵寄報名的賽事,其餘賽事已經改為只接受網上報名。
此「越野錦標賽」不同「越野跑」
今日,需要「攀山越嶺」的越野跑賽事,無論長途或短途,開始備受香港跑手歡迎,而且技術及體力要求,比起以往的越野賽更高。《香港越野錦標賽》本身不涉及「攀山越嶺」,只是賽道本身並非在道路或石屎路,路況比起一般道路賽事不同,所以不能與近年盛行的越野跑賽事相提並論。
不過,若希望在「非一般的賽事」一展身手的話,這個源頭悠久、見證香港長跑發展的越野賽事,是值得您去參加!
香港越野錦標賽2017
日期:2017年11月6日
地點:粉嶺高爾夫球場
賽程:少年組3公里、青年組6公里、高級及先進組9公里
少年及青年組設有隊際組別,需以田總屬會或學校名義參加
起跑時間:08:30(高級及先進組)/09:45(青年組)/10:30(少年組)
報名費:
《渣打香港馬拉松2018》首輪抽籤結果已於昨天(21/9)塵埃落定,抽中的真係恭喜您們,是時候好好準備打這場仗了!不過,各位中籤的,或者經田總屬會優先報名的跑友,可能不知道原來您們的成功獲中或報名,是會直接影響一項甚少人知道的渣馬比賽項目-「全城參與大獎」。
這項獎項,屬渣打馬拉松的《十八區挑戰盃》其中一項,根據田總呈交區議會的文件,大會希望藉此賽事於各社區宣揚強身健體及團結社群的精神,並且增進各區之友誼。
渣打馬拉松的《十八區挑戰盃》,包括以下兩個項目:
1) 區議會盃(十公里賽事)
每區以隊際形式委派十名男/女隊員出賽,每隊首七名(其中必需包括一名區議員)完成之時間總和最俠之首三隊獲獎,並於當日頒發「區議會盃』獎盃。
2) 全城參與大獎
大會將統計所有參賽者所屬之居住區域,首三區域參與人數最多的地區可獲發「全城參與大獎」獎盃。
(來源: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sk/doc/2016_2019/tc/committee_meetings_doc/dfmc/12353/SK_DFMC_2017_116_TC.pdf)
據筆者在Facebook上留意不同區議員的專頁,看到部份有報名今屆渣馬的區議員未能獲抽中參賽,他們或會轉戰「區議會盃」,變了多了一個參與渣馬賽事的後備方案。
至於「全城參與大獎」,在以前渣馬「先到先得」報名的年代,的確是有其代表意義,因為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區的跑手的踴躍參與程度,雖然當年渣馬報名(無論全馬、半馬或十公里)可能短短數個小時內已爆滿,但只要能夠成功報名,就可以參與賽事,因此「每區參與人數」的確有其代表價值。
不過,自從2017年的賽事改用公開抽籤方式決定入圍跑手後,即使某一個區有大量跑手報名,但在抽籤的情況下,未必每一跑手都獲抽中參賽,因此最終獲抽中參與賽事跑手的所屬地區比例,往往與提交報名跑手的所屬地區比例有一定落差,在報名方式更改的情況下,筆者質疑,是否代表某個地區真的「熱烈參與」。那麼,奪得「全城參與大獎」的三個地區,可能完全只是因為運氣令某個區中籤的人數,比起其他地區為多而已。即使渣馬設有「跑會優先報名」及「達標報名」,但始終相對公開報名的人數比例十分少,這些優先報名的跑手,未必會對「全城參與大獎」有明顯的影響。
筆者其實希望田總可以解答,如何在渣馬報名更改方式後,令「全城參與大獎」更名正言順突出每一地區的跑手踴躍程度。
為響應每年3月22日的聯合國「世界水日」,由「點滴是生命」主辦的慈善越野跑賽事《揹水一戰》,2018年(第六屆)的賽事已定於2018年3月18日舉行。賽事不單為水項目籌款,更盼望參賽者可親身體會居民取水的不容易。同時,希望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乾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從新思考水的珍貴,立志珍惜用水。
2018年度賽事的主題已定為「挑戰背後」,意思是揹負的重量「不單是4.5公升水,更是一份使命」。和上屆(2017年)一樣,起點及終點分別在嘉諾撒培德書院及香港仔郊野公園。
活動目的
是次比賽希望籌得港幣400萬元善款,在中國內地的乾旱地區建設儲水設施,在尼泊爾及柬埔寨偏遠山區建設淨水設施,從而解決當地居民缺水及食水衛生問題。目標令5,000人帶來生命之泉和希望。
2018年度賽事重要改動
1. 是屆賽事首次增設42公里組別,走線和30公里組別相約(兩個賽程均取道金夫人馳馬徑而非上屆的港島徑4段),但由金夫人馳馬徑抵達布力徑時,需繼續東行至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公園,折入黃泥涌樹木研習徑、畢拉山道、金督馳馬徑、鰂魚涌緩跑徑、柏架山道,再逆走港島徑5段返回黃泥涌水塘公園,然後依布力徑(西行)返回30公里賽事的走線至終點。
2. 42公里的參賽者,無論是個人或團隊,參賽者(包括二人組及四人組全體隊員)必須於2016至2017年間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並必須於2017年12月31日前遞交有效之證明:
3. 30公里組別除「奪標組」外,首次增設不計名次的「體驗組」。
4. 15公里組別的走線作出少許改動,在港島徑四段走入布力徑時,需向東多走約500米折返(即來回程多走約1公里)。
5. 2018年賽事,大會首次設有單程接駁巴士供參賽者由銅鑼灣前往起點,收費$15,開車時間為06:15、06:45、07:15、07:45。建議參賽者於起步時間一小時前到達起點。
另外在保護環境方面,2018年度的賽事將會有以下安排:
1. 參賽者報名時,可註明自備T-Shirt參賽。
2. 大會鼓勵參賽者盡量避免使用不能回收的冷氣保溫棉(豬腸)包裹肩帶作比賽;比賽當天大會亦不會派發即棄杯及餐具。參賽者可參考以下做法:
3. 鑑於在2017年度的賽事,大會被指有未開封的飲用水被倒掉,因此在2018年度的賽事,大會特別註明,未開封的18公升樽裝食水(在水站或檢查站作補給)將會送回供應商,至於參賽者的4.5公升食水會送到指定老人院作飲食用途。
4. 活動當日大會設置的橫額及路標,均使用耐用物料製作,並於每年活動中重用。
5. 大會與「綠惜地球」合作,鼓勵參賽者支持資源分類回收。屆時在檢查站及終點將會設有膠樽及鋁罐回收箱,收集清空的樽罐回收再造成原材料。活動廢紙亦將被收集及回收再造。
6. 活動過後仍可食用的剩餘食物將會送到「惜食堂」,讓他們再轉贈予有需要人士。
為何會出戰《揹水一戰》
筆者跑過多年路跑賽事後,自2016年開始,已有計劃參加一些山賽(越野跑),一來挑戰難度,二來希望加強應對路跑賽事上落斜的能力,因為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較弱。最終,2016年10月以《康宏圖騰跑》展開出筆者踏入山賽的第一戰。隨後,2017年3月12日首次參加《揹水一戰》,以2小時5分鐘順利完賽。而賽前練習及賽事途中的感受相當深刻,當時操練賽道時,想起遠方貧窮、長年居於山區的農民,居所附近一直缺乏可儲水的設施,他們手上只有極簡單的工具,卻天天要背負水走不知多少公里的山路才能回家……。
再進一步,筆者想到,身處都市的人,順手開水喉便可得到清潔的食水,山區的農民呢?天天要背著水攀山越嶺,他們深知食水得來不易,所以好好珍惜;但我們呢?以為食水是理想當然的,可以隨意浪費食水。這一代的香港人,大多沒有經歷過上世紀1963-1967年制水期間,「每四日供水四小時」的苦況,未必明白沒有充足水源、食水供應是多麼痛苦的事!
經過2017年賽事的經驗,筆者決定2018年再次挑戰《揹水一戰》,並「升呢」參加30公里的賽事,進一步提升難度和挑戰性,在欣賞美麗的港島郊野之際,再次為缺水的一群爭戰。
賽道沿途的引水道,是否給參加者一些啟示?(筆者攝於2017年2月24日賽道演練途中)
希望筆者和今次參加《揹水一戰2018》的跑友,在完賽後,好好實踐珍惜已有的天然資源,並將這個訊息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傳揚開去。
2018年3月18日,《揹水一戰2018》,到時見!
活動詳情
日期:2017年3月18日(星期日)
起點:嘉諾撒培德書院(香港仔水塘道與貝璐道交界)
終點:香港仔郊野公園
形式:參加者需揹負4.5公升水,以雙腳完成指定的15、30或42公里活動路線
組別:
* 15公里-奪標組、體驗組(1組及2組)
* 30公里-奪標組、體驗組
* 42公里-奪標組
起步時間:
15公里:0830(奪標組)、0900(體驗1組)、0930(體驗2組)
30公里:0800(奪標組)、0900(體驗組)
42公里:0800(奪標組)
42公里特別要求:參賽者(包括二人組及四人組全體隊員)必須於2016至2017年間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並必須於2017年12月31日前遞交有效之證明:
* 曾於6小時30分鐘內完成揹水一戰30公里賽事
* 曾完成任何42公里或以上的路跑/越野跑賽事
限時:6小時30分(15公里)、8小時(30公里)、10小時(42公里)
各起步時間的名額有限,將以先到先得的形式分配,若參加者所選取起步時間的名額已滿,本會將分配尚有名額的起步時間予參加者,一切將根據本會最終的確認通知為準。
報名費:每人$200
最低籌款額:每人$600
(可個人或二人、四人團隊報名)
最低籌款必須於2017年12月31日或以前繳交,以確定參賽資格。
截止報名日期:2017年10月27日
官方網址:http://raceforwater.adropoflife.org/
網上報名:http://donation.adropoflife.org/zh/registrations/index
活動路線
42公里:嘉諾撒培德書院→貝璐道→檢查站:貝璐道休憩花園→ 賓吉道→種植道→芬梨徑→盧吉道→港島徑1段→港島徑2段→水站:H015休憩處→港島徑2段→貝璐道→香港仔健身徑→檢查站:香港仔水塘燒烤區2號場→香港仔樹木研習徑→金夫人馳馬徑→檢查站:布力徑→大潭水塘道→黃泥涌樹木研習徑→畢拉山道→水站:金督馳馬徑→衛奕信徑2段→鰂魚涌緩跑徑→柏架山道→檢查站:柏架山道燒烤區4號場→港島徑5段→大潭水塘道→布力徑→檢查站:布力徑→布力徑→金馬麟山道→香港仔水塘道→終點:香港仔郊野公園
《揹水一戰2018》42公里路線(來源:大會官網)
30公里:嘉諾撒培德書院→貝璐道→檢查站:貝璐道休憩花園→ 賓吉道→種植道→芬梨徑→盧吉道→港島徑1段→港島徑2段→水站:H015休憩處→港島徑2段→貝璐道→香港仔健身徑→檢查站:香港仔水塘燒烤區2號場→香港仔樹木研習徑→金夫人馳馬徑→檢查站:布力徑→布力徑→金馬麟山道→香港仔水塘道→終點:香港仔郊野公園
《揹水一戰2018》30公里路線(來源:大會官網)
15公里:嘉諾撒培德書院→貝璐道→港島徑3段→和福道→檢查站:僑福道→僑福道→山頂道→甘道→中峽道→港島徑4段→布力徑→檢查站:布力徑郊遊地點→布力徑→金馬麟山道→香港仔水塘道→終點:香港仔郊野公園
《揹水一戰2018》15公里路線(來源:大會官網)
(大會賽道圖可參考網址:http://raceforwater.adropoflife.org/route/)
不少跑友對香港元老田徑會 (AVOHK) 的印象,是每年1月的旗艦賽事《中國沿岸馬拉松》(簡稱CCM),皆因它是香港最早獲國際認可(獲國際馬拉松及路跑協會AIMS認可)的全程馬拉松賽事。由於田總承認所有獲AIMS認可的賽事作《渣打香港馬拉松》的達標報名,因此CCM順理成章成為香港唯一一場完全非田總主辦的「渣馬達標資格賽」(註:獲田總承認成績可作《渣打香港馬拉松》的達標報名及獲AIMS認證的《UNICEF慈善跑》,雖然並非田總主辦賽事,但田總亦有參與賽道設置及賽事管理)。2018年的CCM賽事,已定於2018年渣馬後一星期(2018年1月28日)舉行。
不過,AVOHK並非單單主辦《中國沿岸馬拉松》這個賽事。AVOHK其實每年也舉辦了以下賽事:
今次介紹的《AVOHK水塘盃系列賽》,是該會一個歷史悠久的賽事系列,是在香港水塘區舉行的四場道路及越野路混合賽系列。由於混合道路及越野賽道,上落起伏不定,極之考驗跑手在不同路況的狀態及應變能力。
今年度的賽事,仍然獲意大利建築及工程集團Permasteelisa冠名贊助。
2017-2018年度四場《AVOHK水塘盃系列賽》的舉行日期如下:
香港仔水塘 (12km) | 2017 年 10 月14日(星期六) |
大欖涌水塘 (15km) | 2017 年 11 月 4 日(星期六) |
大潭水塘 (11km) | 2017 年 12 月 9 日(星期六) |
城門水塘 (8km) | 2018 年 2 月 24 日(星期六) |
賽事特點
賽道簡介
香港仔水塘站 | 比賽路線圍繞著上香港仔水塘,包括水泥路,引水道及山徑。起點及終點在香港仔水塘道下端。 |
大欖涌水塘站 | 是一條風景優美的賽道,以逆時針方向圍繞水塘一周,包括水泥道及水塘旁邊山徑。起點及終點在大欖女懲教所對上的主壩上。 |
大潭水塘站 | 起點及終點位於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公園附近,陽明山莊對落。從停車場對出馬路跑落大潭水塘,經野豬徑上至柏架山折返,包括水泥路及一段相當崎嶇但不太斜的山徑。 |
城門水塘站 | 起點及終點位於城門水塘主壩,沿城門水塘東邊的畔塘徑及起伏不定的林務道路,最後200米於城門水塘主壩衝線,標誌結束整個系列的賽事。 |
報名詳情
報名費:
單場-$120(AVOHK會員)/$150(非會員)
全部四場-$450(AVOHK會員)/$550(非會員)
大欖涌水塘站設有來回程交通,早上0700於尖沙咀漢口道近半島酒店開出,回程於賽事結束後返回半島酒店,收費$40。
城門水塘站設有單程交通,早上0700於尖沙咀漢口道近半島酒店開出,收費$20。
官網:http://www.avohk.org/our-races/the-reservoir-series/
賽道圖:https://regonline.activeglobal.com/builder/site/Default.aspx?EventID=2032973
網上報名:https://regonline.activeglobal.com/register/checkin.aspx?EventId=203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