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補給】 抗爭不忘讀書

蝦叔
發表於2019/07/26
1,777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攝於法國黃背心運動期間(法新社圖片)

近月的遊行,如果應大會指示準時在維園以至銅鑼灣一帶集合的話,在人群中站上一兩小時,是平常事。

這段時間,有人滑手機,有人嗌口號,也有人看書——當然為數不多,但我真的見過。雖然看不到那個大學生模樣的青年在看甚麼書,但這個季節考試剛過,事實真相應該不會是掃興的教科書吧。容許我相信,那是一本聶魯達的詩集,或是一本余英時的史論好了。

也許很扮野。但我更怕年輕人連野都漸漸懶扮,明明最應該像海綿吸收求知的年紀,反而勇於擁抱淺薄,推崇無知。無論如何,見到這樣遊行中一本翻開著的書,本來汗流浹背,也忽爾好像有陣清風吹過。

我在遊行時看到在讀書的年輕人

經過這兩個月,我對新一代有點改觀了。

工作關係,遇過幾個貪威識食練精學懶的新一代,使我不禁曾經「老屎忽」起來,一見到他們就不禁搖頭,繼而認為香港的年輕一代,大抵都是如此。

但最近兩個月,由衝擊立法會懂得保護文物,到仿效捷克抗爭手法建連儂牆。久違了的品味,出乎意料地在香港的年輕人之間泛起。難怪有人說「最黑暗的時候,也正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候」。

為甚麼反送中運動可以曠日持久,連綿兩月,民眾狀態仍盛?除了事件本身真的惹毛了人民之外,我想,品味的分野也佔了一定份量。

這是一場品味之戰,年輕人知道,要將自己與無知廢老、野蠻藍絲分別開來,就必須用知識、用品味、用禮節去打這一場仗。

大人講幾多都沒用,年輕人置身抗爭之中,原來已是最有效的品味教育。

既然如此,我也不妨一談一些「趕客跑步書」。

(Goodreads圖片)

十多年前到英國旅行期間,我在那裡的書店門口看到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標語:lose yourself in a good book this summer。

明知那是書店的廣告,但對聽慣「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我來說,無疑是一次小小的文化衝擊。哦,原來鬼佬是這樣的。

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道「夏日閱讀」的傳統始自美國。十九世紀中期,度假變得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中產階級的經理和職員們也負擔得起了。在花園、游泳池玩耍之餘,度假還能幹些什麼?美國人想到讀書,所以景點會提供輕鬆的夏日讀物,書店甚至會直接把新書送到顧客的度假目的地。

那麼夏日閱讀該讀甚麼?

起初,度假的人喜歡看故事性強、看過即忘的通俗小說,又或是清爽散文。但漸漸有人認為,漫長的夏日,心情輕鬆,反而應該利用這段時間自我提升,嘗試挑戰一些你平日「想讀但總開始不了的書」,例如文學經典,例如歷史。事實上,清初文人張潮也說過「讀史宜夏,其時久也」。

對此,我認為不無道理。因此不妨向大家推薦兩本小弟讀過、也曾推薦過的跑步歷史書。這種書,註定不會很受歡迎,但我卻認為值得大家在這漫長夏天嘗試一讀,無論是在冷氣房間,或是擁擠街頭。


一、美國路跑三雄決戰七十年代

英文版:Kings of the Road: How Frank Shorter, Bill Rodgers, and Alberto Salazar Made Running Go Boom

中文版:《路跑之王:跑步黃金時代的光榮與夢想》(只有簡體版)

簡介:說出「馬拉松使人謙卑」的Bill Rodgers、Nike Oregon Project教練Alberto Salazar與及奧運冠軍Frank Shorter,這三位美國跑手如何在七十年代透過一場場精彩鬥爭,感染美國人民都為路跑而狂?這段往事,風雲際會,值得大家了解。


二、四分鐘,一英里,誰說不可能?

英文版:The Perfect Mile: Three Athletes, One Goal, and Less Than Four Minutes to Achieve It

中文版:《完美的一英里:三名跑者,一個目標,挑戰百年未破的四分鐘障礙》

簡介:無獨有偶,又是三雄之爭——就像我們今天致力打破馬拉松兩小時大關,1952年起,三位分別來自英國、澳洲及美國的跑者決意突破一英里四分鐘大關。他們出身不同,但目標非常一致。三雄競逐的故事,成為近代跑壇傳奇一章。

如同年輕人不一定練精學懶,運動愛好者為甚麼就一定是目不識丁?沒有人該被外界定型,一段段跑壇歷史,正在炎夏等著各位同路人來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