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壇話當年】吳師傅的40年跑步生涯

Fiona Joe Chui
發表於2020/10/01
5,336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點解叫做「吳師傅? 原來有段古

「吳師傳」的原名是吳輝揚,這個稱號竟是由港姐兼藝人蔡思貝替他起的。追溯起來,是當年仍在紐西蘭留學的蔡思貝趁暑假返港渡假期間,跟隨吳輝掦學跑步而改的。活潑調皮的蔡思貝一見到他便叫「師傅!師傅!」。初初聽她和其他學員叫這稱號,他有點不習慣,心諳自己又不是全港跑步最快的人,似乎擔當不來。不過,久而久之,越聽越順耳,他笑言:「依家個個都唔知我叫咩名了,其實我叫吳輝掦。」提起蔡思貝,吳師傅記得當年她只有 15、16歲,常蹦蹦跳,動若脫兔。

2007年吳師傅與蔡思貝的合照


吳師傅對她讚不絕口:「她肯練習,捱得苦!試過脛骨發炎,她仍忍痛訓練。」吳師傅還道:「唔係我馬後砲,當年我已看準佢會當選港姐,因為每次帶佢出外比賽,其他男仔總係眼定定望住佢。」當時年紀輕輕的蔡思貝,跑 10 公里都只是 45 分鐘左右。

2018 年渣打馬拉松和蔡思貝 Sisley 一同参與半馬拉松
蔡思貝在忙碌下訓練 4 個月跑出 1 小時 47 分的成績


本是波牛如何接觸長跑?

初中時,吳師傅鍾情踢波,並入選校隊,當年要入足球校隊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後來,他又跟鄰居去參加田徑班,可見他十分喜愛運動。入了訓練班後,他發現自己長跑比短跑優勝,「跑 100 米,總是差人哋少少,人哋跑 12 秒頭,我就 12 秒尾。」反之,長跑計時比賽的時候,由政府大球場外起步,棉花路 > 東華東院 > 印度遊樂會 > 紀律人員中心,他次次都是第一個回來。中二的時候,教練幫他報名參加 1500 米學界公開賽,中一至中六生都可以參加。「我無諗過竟然攞到銀牌,輸咗畀一個讀高中嘅校隊。」證明吳師傅在長跑方面確有天份。


1980 年,年僅 20 歲的吳師傅正式加入南華會田徑訓練班,開始中長跑的運動員生涯。「現實係,畢業後進入職場,約齊腳踢波唔易,最多星期六或星期日先可以踢,平日難以練習,點樣取得好成績呢?」取勝心強的吳師傅於是轉戰跑步,「跑步比較個人,練習時間嘅彈性大好多,可以俾我去追成績、追高門檻比賽同埋追代表……」「仲記得第一次參加嘅長跑公開比賽係柴灣環島賽,由柴灣足球場起步,跑上山再落番嚟,當時香港人少車少,較容易安排封路。呢個係我全港公開比賽第一個奬。」之後吳師傅不斷參加各項長跑比賽,包括懲教署部門陸運會( 3000 米),金一哩選拔(香港組)等等。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猜不到吳師傅第一個馬拉松是什麼?因為小編連聽都未聽過。答案就是石崗馬拉松。「當年要圍住軍營跑 4 個圈,終點喺軍營入面嘅運動場,但跑完最後一圈,要返入去運動場,咁啱有架軍車擋住了入口,我仲被人老點,嗰個人可能諗住我無咁快跑完,指示我向前繼續跑,終於最後跑多了 2K ,初馬完成時間是 3 小時 03 分。從今以後,我每逢比賽前都會睇清楚地圖,避免犯同樣嘅錯誤。」


工時不定  如何安排訓練?

長跑兩年之後,吳師傅發現原來會友早晚各操一課,於是他返工之前和返工之後練跑,他身為懲教署教練,朝早要返 06:45 ,所以他 04:45 便要起床,放工是 14:00,他一除掉制服便穿上跑衫跑褲去練習。「除咗耐力,還要練速度和體能,試過參加體育導師班,情況更甚,簡直可以用個「慘」字來形容!早上五點起身後跑山兩小時,上堂還要做體能,放學再跑多兩小時,由於出汗過多,成個人散晒,一看有關筆記,五秒後即瞓著。」生活離不開跑步,幸得賢內助體諒,「太太之前都有跑步,成績唔錯㗎! 10K 走 40 分;半馬都1 小時 29 分。太太也要返工,時間有限,明白不能兩人同時外出練習,體諒之餘還專注照顧家庭。讓我無後顧之憂,十分感謝她!」「因為操練編排得十分緊湊,為咗爭取時間回老家探望家人,試過由上環孭住背囊跑去北角。」


互相切磋與砥礪  團練可以提升水準   

吳師傅表示許多科研證實羣體練習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人係會自我保護,跑得辛苦梗係想抖下,容易鬆懈下來。如果有人一齊練,可以跟人擋風,又或是互相交流技巧和外國知識。你鬥我、我鬥你,鬥志越鬥越高昂!」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追求長跑成績。通常犀利的跑手會有犀利跑友一齊練,當年陪吳師傅練習的除了必達 4 條 A 外,還有陳楚佳、馮宏德等。「我哋當年可說「身逢亂世」,跑進 2 小時 30 分以內嘅最少 20 個,但由於人數太多,唔容易出名。」吳師傅還提及「積極性疲勞」,不少世界級運動員均經歷過,「由於心急突破,長期抑壓疲勞,休息同埋營養方面稍有差池便中招,所以要留意呢個問題。」


代表香港  出戰 1990 北京亞運

於 90 年代期間,吳師傅代表香港征戰四方,不斷挑戰馬拉松成績。1990 年夏天,吳師傅和必達 4 條 A 中之李嘉綸,同被㨂選代表香港參加北京亞運。為了參加亞運,他特別請假,希望盡量抽時間多練習。猶記得在炎夏三十多度高溫下,他倆一早一晚在科硏運動室內用跑步機練跑。「啪!啪!啪!啪!」跑時發出巨大的聲響,可以說「噪到拆天!」當日在北京比賽,「後段十分大風,整個過程像「乾曬」,曬到甩皮。」「能夠代表香一港參加亞運,我覺得係一種榮譽!當時嘅成績,我和嘉綸都係 2 小時 28 分。排第九和第十名。」


1990年北京亞運 左一吳輝揚 右一李嘉倫


深港馬拉松破香港華人紀錄

吳師傅早於 1984 年代表香港前往檳城參加馬拉松比賽,9 月的東南亞天氣濕熱,完成時間是 2 小時 46 分鐘。他心想:「咁熱都跑到呢個成績!」於是對自己的信心又增加了。由 1989 年至 1992 年,吳師傅在訓練上採用一套策略,就是在以下四方面著手,「我相信在次數、里數、強度和速度上增加,會明顯提升水準。」他認為 1992 港深馬拉松的成績可以引證他的方法成功。港深馬拉松是由香港粉嶺起步至深圳完結。這個馬拉松是為紀念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而舉辦的。由於當年仍未通關,他是本地第一批北上跑馬的運動員,入境事務處收起所有運動員護照,讓他們手持一個牌仔過關,護照放在深圳關口,是一個特殊的安排。這條賽道除了深圳橋上有小斜坡,幾乎是全平路,頭 10 公里他走了 32 分鐘,半馬用了 1 小時 11 分,當知道有機會破自己的最佳時間,到 30 公里便發力衝,創下 2 小時 24 分的香港華人紀錄,不單是香港第一,也是全場第八。此紀錄封塵 26 年,至 2018 年才被徐志堅打破。

1992 年港深馬拉松頒獎典禮


1992 年 港深馬拉松 香港選手名次,左起 吳輝揚,植浩星,張文豪,李嘉倫,馮宏德


為承傳長跑運動  由運動員轉變身成教練

1994 年,吳師傅被部門調駐離島,不得已暫停了比賽和訓練。至 2000 年重出江湖,他已經 40 歲,發現「桃花依舊,人面全非」,所有同輩已經沒有在跑了。他自忖:「自己年紀大了,可以撐到個會(必達)幾耐呢 ?」馮宏德也留意到青黃不接的現象,邀請他一齊搞靑訓,可謂一拍即合。

2004 年吳輝揚與愛徒於NIKE 10公里賽合影 左起:李宏俊,徐弘泰,劉廣文

梁婉芬奪得 2006 年渣馬本地女子組冠軍


他的高足包括梁婉芬(Ada)、李宏俊(Macro)、徐弘泰(Winter)和蔡雯斯(Mandy)等等,他們均曾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至 2014 年,他放下教鞭,停教必達跑班。吳師傅於 2015 年 4 月 24 日榮休,同日創立吳師傅長跑大本營,繼續為本地體壇培育出不少精英跑手。


從日本跑壇有感而發  對香港跑壇有看法

縱橫香港跑壇 40 載的吳師傅,退休後最大的心願是推動香港的長跑。早於 1988 年,他便代表香港前往日本比賽,「適逢奧運年選拔,在記者招待會上,日本國寶「瀨古利彥」好像明星一樣被記者追訪,訪問完畢甚至要搵路走。」可見日本傳媒如何重視跑手。「日本人從小學開始培育運動員,精英中學生跑手 10 公里可以走到 28 分尾。日本人重視每個運動項目,每個月會出版刊物列出各項比賽的得奬者,又會列出全國十大,提升運動員的鬥心和興趣。因為當你看到別人做到呢個成績,自然會激起你嘅鬥心去追求進步。他們甚至會訂門檻把運動員分成精英、專業同埋一般跑手。」


吳師傅當年練完好攰,仍需返工的時候都想過當全職運動員,希望衝做更佳的成績,「同輩嘅女將如伍麗珠、羅曼兒就要半職上班,畀自己有更多練習和休息時間。不過,計完數發覺無可能,男人要養家,唯有苦苦撐住。」「業餘和全職運動員嘅訓練始終有很大分別,好似川內優輝,2018 年波士頓馬拉松獲得巨額奬金後,就可以轉做全職運動員。」

「始終運動要趁年青去搏,所以希望香港可以有一個較完善嘅制度,讓全職運動員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投入訓練,爭取最理想成績。也希望社會各界更重視和關注運動界,令運動員有更多贊助或其他資助。」


最後 : 對新一代跑手寄語  「先要打好速度底」

「要有好成績,自然要投放更多時間練習,吸收不同嘅練習方法,睇下邊啲適合自己。任何方法都有可能得。聽過美國有一選手,淨練跑步機都可以 2 小時 16 分完成馬拉松。我心諗『部機被你踩爛喇』!」

「作為過來人,並且參考過世界馬拉松高手嘅戰績,要在馬拉松取得佳績,先要打好速度底,頂尖高手都喺 1500 米、5000 米、10000 米主項獲奬,才轉去跑馬拉松。」

吳師傅希望香港跑壇的年青跑手可以不斷突破,代表香港往世界各地參賽,奪取殊榮。


文 : Fiona Chiu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艾頓
美術 : La P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