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急速轉變的跑者文化

發表於2020/01/20
6,886次點閱
4人收藏
加入收藏

跑步很單純,有些男性跑者只要一件褲子、幾雙鞋子就能度過夏天(赤腳的話就只需要褲子了),這個向來被視為門檻低、方便、省錢的單純運動,在過去十年有了很大的轉變!


筆者2000年開始跑步時,跑者的鞋子通常穿很久,動輒幾千公里才淘汰,不少人會修補鞋繼續穿,選購鞋時耐磨度常是考慮重點,A牌、M牌為主流,跑者心目中沒有N牌的位置;出國跑馬在以前也算非常稀罕。


廿年過去,N牌成為最熱門品牌、幾乎壟斷馬拉松式場,跑者在乎的是跑鞋的功能、是否好穿、能不能跑很快,買鞋通常是因為新品、新科技、聽說很好穿、朋友推薦,而非正在穿的鞋不敷使用,耐磨度不再是討論重點;出國跑馬成為潮流,達標波馬變成大部分跑有的目標,也此為了提升成績,帶動了科學訓練、裝備、補給的市場,穿戴式裝置、智慧型手機也徹底改變了跑者文化,跑步銳變為一個商業活動很高的運動、休閒,本篇就來回顧這些風潮和產物:


Born to Run 天生就會跑極簡風潮(2010年)


美國作家 Christopher McDougall 在 2009年時出版了【Born to Run 天生就會跑】,裡面講述到他看到北美原住民塔拉烏馬拉人穿著傳統涼鞋(Huarache)跑一百多公里都不會受傷,因而得到了啟發,書中除了他如何用同樣的方式克服所有運動傷害,另外以很多奧運競技項目的選手加以佐證赤腳、極簡跑鞋的好處,在全球狂銷三百萬本,帶動了大約為期兩年的赤足、極簡跑鞋風潮,五趾鞋也流行一時。


Adidas Boost 中底材質新科技(2013年)

Boost 科技源自於 2007年,具有國際規模的化學廠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所研發出一種能量回饋很強的橡膠珠,之後跟 Adidas 合作,將橡膠珠組合成 Boost 中底的原型,並在 2013年秋天推出,2014年肯亞好手 Dennis Kimetto 穿 Adidas Adizero Adios Boost 跑出 2:02:57 成為首位馬拉松 sub 2:03 的人類;從此之後五年,Boost跑鞋成為馬拉松賽道上最具存在感的鞋款之一。


Hoka One One 厚底風潮 (2014年)

帶起後底風潮的 Hoka One One(圖片來源:Fish)

相較 2010年代初期的天生就會跑極簡風潮,2009年創辦人 Nicolas Mermoud 本來純粹實驗設計衝下坡的鞋,因此開發出比傳統跑鞋厚很多、但重量更輕的跑鞋,因而創立了 Hoka One One,經過多年的試驗開發,在2013年上市並在 2014年代掀起了一波厚底風潮。


Hoka One One 一開始受到超馬跑者們的歡迎,2017年開始許多中長距離、馬拉松、鐵人三項選手和職業俱樂部開始接受他們贊助,讓 Hoka One One 的跑鞋普及到各個田徑中長跑、馬拉松市場。


碳纖維板跑鞋革命 Nike Vaporfly(2017年)

2016年 Nike 的頂尖贊助選手就秘密得穿著開發中的碳纖維跑鞋稱霸奧運、世界半馬、大滿貫馬拉松,2017年春天正式公佈這個科技,並以破二計畫(Breaking2)為行銷手段推出市售鞋款,在往後兩年的各個路跑世界紀錄、多國國家紀錄、歷年排行被穿 Vaporfly 的選手洗榜;市售版 Vaporfly 歷經了三個版本,來到了 2020年,已經完全壟斷了馬拉松、路跑跑鞋市場,其關聯系列鞋款也熱銷。


不過在剛進入 2020年,不少媒體有國際田聯 WA 正在調查、研究未來如何限制、禁止類似 Vaporfly 的碳纖維板跑鞋,對於正規競賽、紀錄影響的程度和層面是未來的焦點。


GPS、心律穿戴裝置

GPS穿戴裝置五花八門(圖片來源:Wirecutter)

Garmin 於1990年成立,一開始以航太、導航為主,2003年開發了為跑步設計的 Forerunner 系列,2006後 GPS 手錶逐漸受到跑者注意,進入 2010年後,GPS手錶一時成為多家廠商投入的市場,Polar、Sunnto、Epson、Fitbit、Timex...繁牌不及備載。


大約 2013年底,Garmin開始逐漸提升市佔率,2015年也領先推出腕式心律,並積極開發手機 app 藍牙連動功能,創造、控制使用者經驗,穩固消費者忠誠度,一時壟斷市場。


運動社群興起

被譽為運動界 Facebook 的 Strava(圖片來源:Strava)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功能的進步,各類型的運動 app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真正脫穎而出的是 Strava,它不僅讓使用者串聯運動穿戴設備,把數據和統計視覺化,並結合社群互動的機制,逐漸建立起一個全球性的龐大運動社群,除了被譽為運動界 Facebook,還有「沒有上傳 Strava 就等於沒發生過」的說法。


 小 編 有 感 

GPS讓跑者自由隨意繞或任意更換路線也可以掌握跑過的距離,不過部分跑者也因此成為數據控,以絕對數據分析運動表現、訓練效果而非體感,表現不滿意時上傳到運動社群對部分人也是個壓力;部分跑友雖然使用最新科技和社群,不過為了保有自我隱私選擇以私人為主;新科技對當代跑者有正面、負面的影響,產生各種不同的使用習慣,GPS、心律和運動社群對跑者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


能量膠

市面上玲琅滿目的能量補給產品(圖片來源:愛燃燒)

一直到2000年代,除了少數菁英選手可以自備飲料,業餘跑者在比賽途中除了喝大會的水、運動飲料,部分會攜帶鹽錠;大概在2010年之後,能量膠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很快的台灣運動界也跟上腳步;十年發展下來,現在有很多國內外品牌的能量膠,推出不同成份、不同用途、各種口味,近兩年來還有主打不用搭配水、運動飲料的能量教,因為體積稍大,也帶動了為攜帶能量膠設計的褲子、配備市場;當代馬拉松跑者沒在用能量膠的已經算少數。


超級食物 

近年來風行耐力運動界的櫻桃、甜菜根(圖片來源:Lifehacker)

各年代都有其流行的超級食物,例如過去的松花粉、冬蟲夏草、刺五加、人蔘、甘蔗汁;十年來流行過的超級食物如 2010年時 Born to Run 天生就會跑書中塔拉烏馬拉人常食用的奇芽子,現在奇芽子及相關加工產品已經很普及;藜麥是另一個近十年流行的作物,許多跑者選擇藜麥取代米飯或麥製品;薑黃有消炎效果,在跑者圈也掀起一陣小風潮。


而這五年來最火紅,被聲稱能提升運動表現的是兩種紅色的食物-甜菜根、櫻桃汁;根據研究報導,甜菜根富涵硝酸鹽延長耐力運動時間、減少氧氣消耗,櫻桃汁的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效可減少肌肉損傷、降低疼痛感,甚至幫助睡眠;這兩種超級食物已經被多家能量食品公司製造成專為運動員方便攜帶、使用的產品。


恢復器材百花齊放

各式各樣的按摩器材(圖片來源:Men's Journal)

上個世紀 80年代開始有關於按摩滾輪棒(Foam Roller)的研究,2004年第一個註冊按摩滾輪棒出現,2007年左右從美國開始量產販售,2010年後逐漸在臺灣開始風行;數年來發展出不同硬度、表面的滾輪棒,出現有不同紋路、顆粒的滾筒;隨著科技更加發達,近年來出現有震動功能的花生求、滾筒,還有價格從一千到兩位新台幣不等的筋膜槍,讓一般社會大眾有非常多選擇自我按摩恢復。


無論你什麼時候開始跑步,上述風潮、產品你有跟上哪些呢?


延伸閱讀

【話題】NEXT% 帶來的提升到底有多大?

【泡沫滾軸】原理、功效和實踐建議

能量膠知多少 一包搞定的箇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