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補給】當馬拉松變成「馬仔」時

蝦叔
發表於2019/12/27
3,350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路賽跑者」與「山賽跑者」相遇,通常都會客氣地互相吹捧一番。

路賽跑者覺得山賽跑者比賽距離不可思議,但山賽跑者卻覺得路賽跑者持續高速跑三四小時很不容易。

事實上,山賽與路賽總是兩個世界。九成跑者都會將自己定位為「我是跑路的」或是「我是跑山的」。例外的不是沒有,但真的不多。

越界者,十居其九是路跑久了,某天突然受到甚麼刺激想突破,才會心思思走上山。其中不少,界一越,就沒有回過頭來,從此正式向外宣稱「我是跑山的」。

從此以後,他們可能會改稱那曾幾何時很偉大的42.195公里馬拉松為「馬仔」。從此以後,比賽在他們心中沒有七八十公里的都不像樣。愈來愈多人這樣,就開始弄出所謂的「跑步里數通脹」。

《超馬》作者芬恩


最新有本書叫做《超馬跑者的崛起》(下稱《超馬》),作者就是藉自己親身越界經歷,道出了超馬山跑近年的大行其道。

為免接下來我說得太遠,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書真的好看。

雖然是接近450頁的大部頭,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辛苦。我絕少直白地讚揚一本書或一部戲,但不得不承認,《超馬》確是使我讀得如沐春風。

即使不信我,也可以信體育書獎項權威William Hills。《超馬》雖然未成2019體育好書第一名,但也shortlisted成為六強之一。若你有空去翻查歷屆決選名單的話,就會發現此獎長年難被跑步書染指。

其實談超馬的書,大家也許未必陌生。不說外國,在華文世界,台灣陳彥博的幾部著作不少跑者應該總會翻過。當中經歷,動魄驚心,看得人在沙發上也目瞪口呆。但此類著作有個問題——就是作者未免太強了。

像陳彥博,去參加那些險死還生的極地賽事。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閱覽後會了解,會敬畏,但就是不會想親自參加,因為門檻實在太高了吧!再讀到他談自己馬拉松最佳時間2:36都是寥寥幾筆帶過,叫我們這些千辛萬苦破四後到處大肆宣揚的人情何以堪?


所以《超馬》的特別,在於它相對「親民」。

《超馬》作者芬恩(Adharanand Finn)之前寫過《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Running With The Kenyans)及《跑者之道》(The Way of Runner)兩書,評價頗佳,相信不少跑者都讀過。

因為一次山賽採訪邀約,才觸發芬恩動起越界念頭。最後,他決定挑戰山界超級大賽UTMB(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比賽距離約為171公里)。這賽事雖然一點不易,但也未至於遙不可及,也許閣下身邊都不乏朋友是完賽者。《超馬》一書,就是芬恩身為「路跑人」越界、為UTMB攢分數的全程紀錄。當中,夾雜了無數他對越野超馬的思考與觀察,看起來活像一部文字版的真人show紀錄片。

要強調,芬恩雖是作家,但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50,是相當驕人的業餘跑者水平。但在《超馬》的行文中,他卻謙虛非常,對自己的傷患、跑姿,以至準備不足的各式各樣窩囊相,全部毫不留情地呈現於讀者面前。換言之,讀這書的時候你會更有共鳴,不會覺得作者的經歷像火星那樣遙遠。

但若單是「親民」地談自己跑的幾場超馬賽,任你妙筆生花,老實說有所經歷的人比比皆是,為何偏要讀你所寫的?《超馬》之精彩,正在於作者除了是個初涉山賽的菜鳥,更是一位專業的作家兼記者。在一步步走向UTMB的過程中,他除了走訪了無數超馬跑手,又因傷患而拜訪了若干醫療專家。再加上芬恩本人閱書觀影無數,信手拈來都成了討論題材,使《超馬》內容豐富無比,讀來極長知識。


芬恩(中)出戰2018 UTMB。圖左為芬恩友人、英國精英跑手Tom Bonn Payn,圖右是Tom妻Rachel。(inov-8 twitter圖片)


若要批評的話,《超馬》也不是完美無瑕,其實它的書名頗為令人誤會。「超馬跑者的崛起」予人感覺是要討論超馬為甚麼越來越多人參與,你會期望作者宏觀地數風雲人物,探討現時超馬領域的眾生相。然而,實情這本是作者由路跑越界山跑的回憶錄。但仍得強調,雖然此書完全談不上客觀全面,但卻寫出了跑者心聲,絕對精采。

翻查資料,《超馬》原文英文版於2019年5月問世,但中文版竟於短短五個月後便已上市,實在是出版界少見的極速。今次我看的是中文譯本,譯者游淑峰本身也是跑者,筆下譯文讀來沒有外行人的別扭,也是華文讀者之幸。

跑完UTMB之後,芬恩寫道:「比賽過程並非真的很享受......在痛穴深處,正是有趣的部分真正開始的時刻。」山不怕高,書不怕厚。一年將盡,新春又至,誠意推薦大家趁著假期一讀這部厚厚的好書。


延伸閱讀

為了忘卻的紀念 - 我的2019

跑步之後,總有一兩個朋友開始不屑你

活到百歲,穿起跑鞋當你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