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補給】跑步之後,總有一兩個朋友開始不屑你

蝦叔
發表於2019/12/12
5,583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跑者一世流流長,難免遇上這樣的人。

理論上他(們)是你的朋友。想當初知道你開始跑的時候,「嘩,厲害。」口裡鼓勵,手邊也不忘為你的FB跑步post點讚。

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甚至你自己)覺得這刻的跑步不過是鬧著玩,與突然釣了條大魚,或是參加甚麼workshop扮梵高畫了幅向日葵沒兩樣。一兩個讚,甚或心心,給你又怎會吝嗇。

但後來,隨著閣下帖發得愈來愈恆常,說的話愈來愈難明,聚會出得愈來愈少,大家漸漸知道你來勁了。

看你周末那二十幾三十公里的長課紀錄,他們毫不猶豫會將你歸類為「黐左線」。即使口裡不說,心中也肯定是這樣想。

投入與不投入一件事的人,從來活在兩個世界。發展下去會怎樣?大家見面少了,話題少了,是很有可能的事,這也無可厚非。

但比較不幸的跑者,卻有可能成為所謂「朋友」的嘲諷對象。有些說話,繞了幾個圈傳回你耳中,別是百般滋味。

「人生失敗嘛,所以要寄情跑步咯。」

「他真的以為自己長得好看?」

「準是跑團裡有對象,醉翁之意不在酒!您懂的,哈哈哈。」

說到這裡,但願你心裡沒有面孔浮上來。

早幾個月有套電影叫Brittany Runs a Marathon(我的馬拉松日記,下稱《日記》),香港早前在「辛丹斯電影節」公映過兩場,後來似乎沒安排正場了。

以跑步為題材的電影(不是說紀錄片)我算是看過一堆,當中十居其七都是借題發揮,令真實跑者失望之作。但剛看了《日記》,我認為這是難得地值得一看的例外。

—— #劇透警告 —— #要逃還來得及 ——
《日記》劇照


不是說《日記》很傑出,相反它的故事框架頗為公式化——胖中女給生活教訓得多終於發憤跑步,然後愈跑愈瘦,贏得愛情,最終成功挑戰馬拉松吐氣揚眉——就是大家隨口編得出的情節。

在這樣的公式化之下,我依然覺得《日記》值得看,是因為它在細節裡難得地道出了跑者真實經歷。或許,全因故事確是由導演從一個朋友活生生的個案改編而成,這故事的主角也真的叫做Brittany。


我剛才說的「跑者朋友」就是一例。戲中還說到胖子首次跑步不知道該穿甚麼出去跑、總覺得在街上跑會給全城注目等等細節。這些,過來人看到就會會心苦笑。

《日記》主角Brittany以挑戰紐約馬為目標,戲中竟然還有抽不中籤、朋友幫忙為報名費「籌旗」等情節。如果你看過很多其他所謂馬拉松電影的話,就會知道這樣貼地真實的細節,很少會呈現出來。

不少牽涉馬拉松比賽的電影,每每喜歡在賽事中加入現實少見的狗血情節,例如全場為你打氣,爬著回到終點之類。慶幸的是,《日記》並沒有任由這些「不良傳統」渲染其中。Brittany跑得很辛苦,但最終還是沒有太多驚險成功衝線,就如你我他的初馬那般。

很多跑步電影在衝線之後就沒有然後。《日記》在女主角跑畢紐約馬過後也近尾聲了,但卻補上她繼續練跑的小小一幕——在跑者眼中,這不起眼的一幕其實頗具份量——「馬拉松這麼辛苦,以後不要叫我再跑!」說完這句真的從此不再來的,其實少之又少!

左起:現實版Brittany、《日記》導演Paul Downs Colaizzo、戲中飾演Brittany的Jillian Bell。三人於辛丹斯電影節喜相逢。(Runner's World圖片)

值得一提,故事原型的那位現實版Brittany在電影末段有照片曝光,而她跑得一點也不賴——她在2014年紐約馬跑出3:55:57,初馬就已經破四!

總括來說,《日記》是齣令跑者看得爽的電影。回頭再想,有誰看見你努力跑步要嘲笑要不屑就由他們好了。因為你心裡明白,甚麼都不做的人,當然不會做錯事,但也不會做對任何事。

有時撞板是可敬的——只有跳起的人,才有機會撞到天花板。

【哪裡看?】

知道總會有人問。答:Amazon Prime Video(英文字幕)
https://www.amazon.com/Brittany-Runs-Marathon-Jillian-Bell/dp/B07YVL8YMJ

至於其他更好的版本,大家各展神通好了。


延伸閱讀

活到百歲,穿起跑鞋當你贏

有些所謂的順利,只是沒把苦痛多提起

索K變成索英了,你會否繼續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