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專欄】放手一搏 上尾半馬力拼世大運

發表於2016/11/25
506次點閱
人收藏
加入收藏

本次由張嘉哲(左四)帶領的上尾半程馬拉松選手團,在力拼2017世大運的目標下,全團皆跑出個人最佳,其中曹純玉更搶下首張門票,成為2017世大運半程馬拉松的準參賽選手。(照片來源: 張嘉哲)


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將於明年在台北市盛大舉行,其中最長距離的田徑項目將由半程馬拉松領銜上演,身為地主國的我們,自然不能缺席,有鑒於世大運半馬參賽的達標門檻為男子組: 1:07:11、與女子組: 1:18:08,由前奧運國手張嘉哲領軍、一群台灣頂尖的學生選手們從去年就開始規劃訓練與比賽,期望在今年能達標、站上世界的舞台。他們除了遠赴中國移地訓練,也透過國內外大小賽事來儲備實力,在國內學校與政府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訓練與比賽多半自費或由善心人士樂捐,更展現他們不向現實低頭、堅持在長跑路上突破自我的決心。

這樣的努力當然有回報,在上週日日本所舉行的29屆上尾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包括張嘉哲、鄧新詮、陳秉豐、張芷瑄、曹純玉、陳囿任、蘇鳳婷等多達七位選手出場的達標團跑出佳績,紛紛創下個人半馬最佳紀錄,其中曹純玉更是拿下我國首張世大運半馬門票,成為我國第一位入選的跑者。

張嘉哲表示,在今年二月丸龜半程馬拉松賽後,就有和這些選手們討論力拚2017世大運的計畫,其中為了避開台灣的酷暑,也特地前往中國甘肅省高原移地訓練,希望能在下半年一舉達標。因為每個選手的作息與外務都不同,所以本次的行程很緊湊,抵達日本後就準備參賽,因爲上尾半馬是日本當地傳統的競技賽事,外國跑者只有他們,報到處志工不太熟悉接洽外國人,所以需要日文翻譯。而未通過日本路上競技聯盟認證的跑者只能報名一般組,所以也會排在大學組與陸連組的後面,陸連組實力70分以後的區域反倒在我國參賽的好手前面,導致起跑時比較擁擠。

其餘過程大致順利,張嘉哲也特別感謝粉絲與贊助此行的國內長跑愛好者。以下就來看看本次參賽各位好手的心得與感想,雖然最終只有曹純玉達標,但其他人都創下最佳,距離門檻也相距不遠,達標想必指日可待。


鄧新詮: 上尾半程馬拉松 1:07:58 (個人最佳)


鄧新詮以1:07:58跑出最佳,社會組分組排名第一 (照片來源: 張嘉哲)


本次參加上尾半馬跑出最佳成績,你覺得這場比賽有什麼優勢,讓你能創佳績?  和國內比賽差別最大的地方在哪裡?

鄧: 上尾半馬是高強度及選手競爭力很高的比賽,即使是半馬67分實力的跑者,前面還有200多位選手比他厲害。賽道平坦,氣溫低,與國內氣溫濕熱的比賽不同,更重要的是沿途有很多的民眾來加油,這種觀眾效應,我覺得對於心理上會更有幹勁。

近年來在張嘉哲的協助下,你有多次參加國外移地訓練或比賽的經驗,但目前國內不論是學校或政府,似乎都缺乏這樣的管道,對於國內長跑的訓練環境與發展,你有什麼看法呢? 

鄧: 其實慢慢有些縣市在暑假也會協助一些選手到大陸去移地訓練,但還是少數中的少數,國內長跑在政府與社會上非主流運動,是比較弱勢的項目,目前因為水準沒辦法跟國際比肩,少了媒體曝光,所以沒辦法得到更多的重視。

不過因為近來路跑風氣盛行,許多企業也提供贊助條件,不只限於優秀的運動選手,很多基層選手也能得到更多的資源,不過訓練環境因為濕熱的氣候、也沒有高原訓練基地,在訓練的效率上就又差一些,所以想有所突破還是需要到國外。


鄧新詮在今年美津濃接力賽也代表北市大跑出佳績(照片來源: 鄧新詮)


近期我會先以世大運達標為主,長期來說會以2020東京奧運的馬拉松為目標,這個目標很遠大,有考慮過,但如今還沒有答案。

相關閱讀: 鄧新詮選手專頁


陳秉豐、張芷瑄: 上尾半程馬拉松 1:08:27/1:20:59 (皆個人最佳)

今年八月陳秉豐曾前在肯亞訓練,一度飽受膝蓋傷痛困擾,我們很好奇你是如何在三個月內調整到最佳狀態、反倒跑出半馬最佳紀錄?


張嘉哲本次除了帶團,也擔任選手們的配速員(照片來源: 張嘉哲)


陳: 其實在肯亞受了膝傷,讓我在暑訓階段沒有很完整,回國陸續的比賽與訓練搭配有些亂,只能依靠強度來維持,而在美津濃接力賽後也感到非常疲勞,所以本次上尾賽前一週的時間都重視於恢復調整,反而練得不多,也許是意外的休息,反而讓我先前的訓練有很好的恢復。

我平常在公路跑的訓練會在山路進行,長距離會跑到25公里以上,速度課表則包含像是400m/3000m的間歇訓練,但我不設定週/月跑量,會視每週情況調整,除了週日全休息以外,其他間隔會以一天兩次的慢跑當恢復並打造基礎體能。

下一場重要重心在香川丸龜半馬,其實很快,大約是兩個月後,在這樣的狀況下沒辦法拉長冬訓太久,我預計把強度比例增加,並且排出更多恢復時間,以因應比賽的高強度和調整。

芷瑄,本次上尾半馬距離九月底的柏林馬拉松不到兩個月,其中你是如何調整訓練,讓自己能再創個人最佳紀錄呢?


張芷瑄(中)在柏林馬拉松後緊接著參加上尾半馬,心態輕鬆反而跑出好成績(照片來源: 張嘉哲)


張: 比完柏林馬後。我給自己很充足的恢復時間,才不會因此而受傷也比較不會影響到接下來的訓練效果,不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個人覺得調整與恢復還不太夠,課表上也儘量調整強度,不會讓自己太過疲勞產生倦怠,這場比賽我賽前也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反而跑出佳績。

比賽路線其實轉折處很多,但整體而言還是比國內賽道好跑,天氣真的很舒服,沒什麼上下坡,也利於創成績。

秉豐去肯亞,你去日本比賽,都是自費出國,國內目前是否有相關移地訓練或比賽的贊助管道?你覺得長跑運動員面臨的困難在哪裡?

張: 目前在國內我們主要是靠路跑獎金跟帶跑團,我們不像球員有那麼多觀眾注意,所有就比較少被廠商贊助的機會;國內學校機構針對亞奧運等大型賽事達標的選手是有相關補助辦法,例如大專運冠軍可以減免雜費,但要申請額外海外訓練費或比賽經費還是蠻難的,對於中高階有心精進的跑者來說就沒有機會,所以還是必須靠民間贊助或自費才行。

相關閱讀: 陳秉豐張芷瑄選手專頁


陳囿任、曹純玉: 上尾半程馬拉松 1:14:17、1:17:23 (皆個人最佳,曹純玉達2017世大運標準)

本次比賽兩位都創下佳績,請問針對這次的賽事,賽前是否有訂下目標? 以及從何時與如何針對這場高強度的比賽來準備?


 陳囿任與曹純玉不僅是訓練夥伴,也是人生路上的伴侶 (照片來源: 張嘉哲)


陳: 我這次比賽的目標是以打破宜蘭縣半程馬拉松紀錄 74:06來跑。這個目標的起源大約從今年七月下旬,前往甘肅省蘭州市的移地訓練就開始了。上尾這場比賽我們都沒有跑過,不曉得比賽的各種情形,例如:我們住的地方是否舒適、附近是否有合適的跑步路線好讓我們調整、賽前的報到流程、會場設置(更衣室、廁所、熱身路線、完賽成績證明、起終點的位置...等等)、競賽路線是否平坦?若有上下起伏,又分別是在幾公里處?以及每段上下坡的高度與長度...以上這些,都是未知的。就算有些事情可以從網路上獲得資訊,但畢竟有沒有親自去跑過路線、體驗過整個流程,還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因此,對於這場比賽,才會以試水溫的心態來做準備。但這並不代表就不會盡全力準備與競賽,而是讓自己別背負著龐大壓力、輕鬆一點,來看待這場比賽。 既然是試水溫了,那就表示,剛好也可以嘗試不同的訓練方式,這次在賽前一個月裡,做了比以往更多次的配速跑訓練,有16km、14km、12km...等等的不同距離與速度的搭配,另外再加上一週一次的間歇訓練,不過這是屬於配菜一碟,強度不會太強。主要重點項目還是放在配速跑,其他週間時間就都是慢跑6km到20km 不等。

曹: 我的目標是訂在達世大運參賽標,上次香川半馬差30秒達標,所以這次期望能達參賽標78:08。從暑假開始和北市大嘉哲學長與隊員一同前往大陸甘肅蘭州進行體能打底,回到臺灣後進行速度上的訓練,過程中也有安排幾場路跑賽以及場地賽來訓練自己比賽時高強度的速度感,在要比上尾前也有進行穩定配速跑及用比賽配速來訓練自己長距離的穩定配速。

兩位在準備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什麼挫折,除了課表上的提醒,你們認為身為伴侶,在心理上面對訓練困難時彼此能有什麼幫助?


臺北市立大學今年七月曾自費前往中國甘肅移地訓練,身心都獲得充足的成長(照片來源: 張嘉哲)


陳: 有時候有些課表差一點點就會完全達標,或是,平常慢跑恢復時,沒有恢復到原先預期的效果,這些都會有挫折感,平常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跟純玉兩人一起訓練,雖然有些時候會有我們另一個隊友陳宇璿,跟我們一起,但大多數時間,不只練強度課表,同時也包含慢跑、核心訓練、游泳、打球、登山、吃飯、睡覺等等的,都是只有我跟純玉一起,也因此比較瞭解對方的個性。

在面對艱苦訓練時,我們往往能運用對於彼此心性的瞭解,來說一些、用一些只有彼此才會有效的話語和手段,因為我們相互依靠,不只選手與教練的依靠,還是人生伴侶的依靠。這點很重要,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點。像是年輕選手,或是,經驗不足的教練。不僅僅在訓練上,在生活上更是重要,尤其是長距離選手!

曹: 身為伴侶,在雙方面臨困難的課表時,我們能互相激勵並給與信心及理性的分析,例如: 在賽前我們跑了一個16km用3'50來配,在跑前自己有點緊張,但囿任就告訴我,在蘭州那種高海拔低氧的環境都跑過3'50"配25km了,這次只有16km而且又是在氧氣更加充足的地方跑,一定行的! 給了我信心來完成這16km的配速跑。當教練所開的秒數為更高強度、與我自己現在實力有落差的時候,囿任就會和我分析,如果妳現在跑的到教練所開的秒數,妳的實力就不只這樣了,沒跑到教練要求的秒數也沒關係,至少這次完成了幾趟,下一次再試試看,熟悉那高強度的課表後,第二次就會比較適應。


蘇鳳婷:上尾半程馬拉松 1:21:04(個人最佳)

(照片來源: 張嘉哲)


請問這次為什麼會想參加上尾半馬賽? 覺得日本的比賽環境和台灣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蘇: 會想參加這個比賽是因爲明年2017世大運在臺北,想拼看看達標,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爲想檢測自己的實力在哪裡,剛好上尾半馬和自己的訓練週期相搭配,也覺得日本天氣適合跑半馬,所以選擇這場比賽。今年2月初我也有到日本愛媛縣比馬拉松,我認爲日本是整體競爭實力跟天氣,讓跑者能自然在良好的同儕與環境下跑出佳績,日本的成績水準比較高,競爭大,如果我們臺灣選手到日本比賽,會比較容易創成績,天氣也不會像臺灣悶熱,適合比賽。

在這場比賽創下個人最佳後,請問你對於將來的選手生涯目前有什麼規劃呢

蘇: 目前的歸劃還是會以達世大運的參賽標為主,所以在明年2月還有安排一場在日本丸龜的半馬,目地就是能達標,不過在這中間還會安插一場廈門馬拉松,當作是練體能!而我目前因為目前是碩三生,應該還要再一年才會畢業,長期目標我會往馬拉松這個方向走,也是希望有機會能參加4年後的東京奧運,畢竟奧運是每個田徑選手最大的夢想! 

相關連結: 蘇鳳婷選手專頁


李銘勝:上尾半程馬拉松 1:09:33(個人最佳)


一生懸命,非專科出身的李銘勝一路跑來都秉持著挑戰自我、向菁英選手看齊的精神,如今他也是菁英中的一群,是台灣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之一(照片來源: 李銘勝)


本次上尾半馬有預期會破紀錄嗎? 時隔兩年再創最佳,能否分享一下你這段時間在訓練和比賽的方向?

李: 這是我第一場海外半馬,去年當兵,加上這兩年都著重在馬拉松比賽,陸續受田協跟臺北市徵召,比了幾場賽事,但成績卻沒有沒往2:30內推進,所以今年想回來提升速度耐力。今年退伍之後也跟嘉哲到甘肅的高原做移地訓練39天,十月份又再到日本松山大學移訓一個月,最後這個月則接上鄧新詮的訓練課表做半馬比賽調整。

你一直以來都不是專科出身的田徑選手,卻始終保持訓練和比賽的熱忱,你覺得是什麼動機讓你持續想挑戰自我、堅持如同選手般的規律訓練?


(照片來源: 運動筆記)


李: 日本很多大學選手都是非體育相關科系出身,可是成績都相當優異。從第一次出國跑馬拉松穿上TPE後,眼界越來越廣,去過的國家越來越多,看見各個國家的選手、環境,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離世界級選手的距離很遠,最大的衝擊就是2015 IAAF的世界越野錦標賽,被領先的選手群套過一圈,覺得自己真的還有好多的不足。

我認為自己還不夠自律,個人的能力真的有限,單打獨鬥太辛苦,這次去日本訓練又累積一些見識跟經驗,需要更多的資源 (訓練後恢復、飲食) 配合訓練才能更快速進步。我會努力,最大的目標是參加2020東京奧運!

這幾年在張嘉哲的協助安排下,陸續有到國外移地訓練或比賽,就訓練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覺得國內最缺乏的是什麼?

去年因為在國訓中心,沒有跟到青海多巴高原的訓練,今年甘肅是我第一次出國移訓,印象最深的就是蠻不適應高原環境,慢跑就比平常喘上許多,北方人飲食又偏油、辣,兩週內都常常拉肚子,後兩週才慢慢把強度加上去,但才剛適應就立刻要回國了,時間待得不夠長有些可惜。

我去日本則是跟愛媛縣松山市的松山大學女子駅伝部訓練,她們生活作息很規律,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點半睡覺。教練安排課表強、弱、輕、重都分的很清楚,隊員們每天晚餐後都會互相按摩30分鐘,有個專門的營養師 (有執照的) 幫她們準備早餐跟賽前便當,每天量三次體重,教練禁止選手們吃甜食、麵包,一天只吃兩餐。

國內政府及民眾最缺乏像對於運動員支持的觀念及文化、也沒有實業團養田徑隊或駅伝隊、更沒有完整的報導及宣傳,要運動員自己練出很好的成績,政府才會出來拾獲現成的金牌運動員,而不是從基層或有潛力的運動員來培養,是我覺得目前國內長跑始終停滯、選手也很辛苦的原因。

相關連結: 李銘勝選手專頁


最後透過影片的回顧,讓我們為這群選手們喝采吧! 期待他們陸續跑出佳績,在明年世大運的賽道上盡情奔馳,讓國人看見長跑運動並不是非主流,而是有這麼多優秀的年輕學子競相投入、追逐屬於自己的長跑人生夢。


以上內容由真男人文創商行協助採訪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