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故事(下)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跑2016

發表於2016/11/20
3,673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跑手故事」- 紀嘉文


當紀嘉文說,參加比賽不以獎項為目標,那不是一代長跑之王的沒落,反而是他跑進另一個境界。只要突破自己,誰都是勝利者。

「我試過慢行回終點,甚至受傷退賽,連步都跑不了,最差的都經歷過,能夠跑步已經好好了,獎項已經不是最大的意義。」9月底以2小時37分完成柏林馬拉松的紀嘉文,回想今年的長跑歷程,既感慨又感恩。近年飽受左小腿傷患困擾的他,經歷2014年那艱苦的養傷期後,去年重拾狀態,豈料今年初再度受創,又跌入長跑生涯低潮。

明明想跑,卻急不來,就算漸漸康復,都要跑得小心翼翼。

「受傷的日子,每一天都想盡快練跑,但當你真正可以再穿跑鞋時,但又面對心理陰影,擔心自己再次受傷。」所以,當紀嘉文重投訓練時,他特別調整訓練內容,早已打好耐力基礎的他,寧願「貴精不貴多」,減少里數,着重均速跑(tempo run)、間歇跑(interval training)等質量跑,更以游泳作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和勤操體能,讓身體有足夠條件繼續跑。

柏林馬拉松是他傷後第一個大型賽事,11月則出戰「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10公里賽事。作為本地賽事頒獎台的常客,問他會否想以獎牌增添傷後復出的信心,他卻說出對長跑的另一番體會:「能夠再次踏上賽道,身邊都是喜歡跑步的人,這樣跟大家一起跑,我已很感恩。能獲獎當然高興,但這不是參加比賽的最大意義,看到朋友、學生在終點等着自己,那才是長跑比賽的魅力所在。」紀嘉文希望未來向全程馬拉松進發,但他直言,「現在跑步不空談目標,一步一步來,『跑到都偷笑』」;從1萬米、15公里和半馬香港紀錄保持者口中聽到這番話,沒半點欷噓,他早已放下對勝負的執著,跑進另一層次。

「跑手故事」- 楊日雄


說起中一時候陪伴同學參加學校長跑隊選拔,自己卻被選上,到成為荃灣田徑會總教練,彷彿昨日的事;當然,眼前的楊日雄不再是昔日的黃毛小子。十多年來,他從校隊跑到荃灣田徑會,寫下33分31秒的10公里個人最佳時間,成為頒獎台常客,如今更是荃灣會總教練,由跑者進階到教練,把長跑技術和精神薪火相傳,三十而立,楊日雄另有一番體會。

由年青的小伙子到今年踏入人生新階段,剛到成家立室的楊日雄,對長跑有了新的體會,「過去自己會經常鼓勵學生參賽,但發現原來當自己都一起落場比賽,比只是口裡說支持來得更實際、更有動力。」問他在眾多學生中,那一位會是他最期待,想不到是他的太太,「這是我最盼望的事,我對她說過,只要她肯跑,無論跑得多慢、路途多遠,我都在她身邊,陪她完成比賽。」是的,今年他將會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要鼓勵她踏出第一步,當然要身體力行。雖然她沒參加今次比賽,但我會跟她分享比賽的點滴,希望以後可以一起跑,而且這是慈善賽,能以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人,也令長跑多點意義」。志不在爭標,反而希望跟學生和另一半分享比賽點滴,身體力行鼓勵身邊人起跑。

「教人跑跟自己跑是兩回事,那種滿足感是另一種層次,所以我更希望看到學生站上頒獎台,這永遠是教練的心願,畢竟人大了,想法更成熟。」長跑就是如此有趣,下一步他更想挑戰更多大型賽事,希望令學生對自己要求目標更高更遠,相信今次參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的你,又會跟自己定下什麼目標呢?

「跑手故事」- 江麗明


傷患是運動員最大敵人,香港長跑女將江麗明(Sam)自4月左腳筋膜炎復發,近半年來絕跡賽場,身心受盡煎熬,甚至萌生放棄跑步念頭,「即使受傷了都仍去練習,自己要求高又操之過急,結果愈練愈傷,遲遲無法根治,曾經灰心過為什麼自己要如此辛苦。」不過憑着「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的信念來捱過低潮,更學懂「放下」,才能跑得更遠。Sam將以重生的心態「復出」參加「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她直言道「攞獎與否沒有所謂,最重要是知道自己還能跑下去。」。

正職擔任小學教師的江麗明自幼熱愛體育,中學時期已加入排球隊當大槌手,亦經常跑步,首次參戰1500米跑步比賽即打破學校紀錄,自覺有點天份,於是開始積極練跑,誰知從此跑上癮,升上大學後索性「棄手從足」,直至今天,跑步已成為Sam生活一部份。作為本地長跑界的頒獎台常客,雖然過程艱辛,但同時也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今年初定下新目標,可望一年內首次挑戰全程馬拉松,可是傷患突然來襲,打亂了她的部署,也磨滅了她的鬥志。

「之前一直練跑時沒有注意跑姿,可能跑姿不正確,導致患上左腳筋膜炎。4月受傷後,因為急於痊癒,沒有休養,繼續練習,結果換來更傷,直到現在未能完全康復。那時侯出現了很多負面情緒,一度認為自己不復當時,萌生放棄念頭,直至找到新教練(王春榮)教我改善跑姿,心情才平伏下來,明白來日方長,無謂急於一時,造成反效果。」 Sam提醒跑手們面對傷患,不能太短視,最重要是需要徹底休息,方能跑得更快更遠。

經過長時間恢復性訓練,Sam的傷患已8成復元,並已報名參加下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不管快慢贏輸,我都想再一試。以往眼中只有成績,盲目練跑,但享受不到跑步的快樂。受傷過後,不再執著。今次比賽不求獎項,只盼健健康康跑畢全程,享受快樂跑步!」除參加10公里賽外,江麗明還會以教練的身份主持四堂長跑課,指導參賽跑手。「有別於獨自練跑的孤獨,指導訓練班的樂趣會比自己得獎更開心!」

「跑手故事」- 楊肇麟


楊肇麟(阿楊)說,長跑像要論證一條數學算式,「有好多個方法,試完一個,就要挑戰下一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是他用新方法跑步後的第二個比賽,儘管成果是未知數,單是訓練的過程,已教他樂趣無窮。

「阿楊」自言長跑生涯十分平凡———中一時在老師推介下加入越野隊,中三參加學界B Grade比賽,頭10名有獎,他跑第11;2010年香港10公里挑戰賽,頭5名有獎,他跑第6;10公里個人最佳時間(33分12秒)創於2011年,之後未嘗打破。跑了十多年,其實獎項拿過不少,但楊肇麟對「成功跑者」另有見解:「有獎項當然重要。不過,所謂成功,不是一次跑得快,是你第一次跑得快之後,可以不受傷,然後繼續快下去。」

他口中的「成功」,教所有跑者夢寐以求。為達目標,各施各法,楊肇麟特地遠赴美國拜訪「姿勢跑法」(Pose Method of Running)始創人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把這種對香港跑手來說尚算陌生的跑法帶回來,自己先學好,再去教人。「我喜歡學習新事物,特別是具科學論證又能實踐的東西。像Pose Method of Running,博士以大量科研解構這個跑法的好處,而且訓練過程非常多元化,不止要跑,更要鍛煉身體肌力和柔軟度,譬如練TRX、舉鐵等,熱愛新事物的我自是覺得十分有趣。」

找了新方法去論證算式,上月底的柏林馬拉松是楊肇麟以「姿勢跑法」去跑的第一擊,2小時54分15秒的成績令不少跑友羨慕,不過他未盡滿意,「我希望跑入2小時50分大關」,但以新跑法完成全程,對楊肇麟而言已是強心針,而且因身體賽前有充足體能訓練,故此賽後身體恢復能力也比以往快。「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是他的第二擊,雖然10公里的路程遠比全程馬拉松短,但他不會因此而輕視:「跑步不止是運動,是我們的腦袋與這個地球的互動,從意識到反應,我們應該如何與自己的身體進行溝通?我們有run smart嗎?單是想想,已覺有趣。」他的目標時間是36分鐘,未知這2160秒裏,阿楊會與身體進行一場怎麼樣的對話呢?

「跑手故事」- 鄧敏華


「4年內進步10分鐘,並不是夢。」香港馬拉松現役排名第一的鄧敏華,全職訓練已經3年,他心裏想的是2020年東京奧運。4年備戰周期正式展開,11月27日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是他向夢想邁進的第一步;挾着香港現役「一哥」之名出戰,他自是希望在這條環繞迪士尼外圍的「快路」首名衝線,盼為奧運路注下強心針。

「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分3公里、5公里、10公里和半馬,以為鄧敏華參加最長的半馬,他卻競逐10公里,「10公里、半馬和全馬有極大關連。以里數儲夠耐力之後,我反而要再從10公里和半馬開始,不斷推快速度,這樣才能提升全馬水平」。鄧敏華深信,4年快10分鐘不是夢,要從現在個人最佳時間2小時29分56秒,進步到奧運標準2小時19分,今次比賽正是一次重要的「計時賽」,他解釋:「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的賽道十分平坦,最適合衝擊目標時間,如果我跑到目標的33分,這對我未來幾年的全馬路途,肯定是強心針。」

鄧敏華自小是個喜歡運動的「肥仔」,最愛球類運動和跑步,中一那年老師為他報名參加田徑訓練班,認識到現在的教練,從此展開長跑路,漸漸成為各個比賽的頒獎台常客。他3年前結束校園生活後,毅然投身全職跑手行列,只靠做教練助理維持生計,「對我而言,長跑是刺激的遊戲,透過訓練,我得到我想要的,那種喜悅令我對長跑首迷」。不過,全職之路不易跑,鄧敏華自言「生活像和尚一樣」,穿衣必須注重保暖、盡量不喝汽水和其他凍飲、連約朋友出街也少之又少,晚上大都留家休息,早睡早起,為每天2課甚至3課訓練儲足體力。「對全職跑手來說,身體、雙腿就是金錢,一定要好好保護,不能像從前般隨心生活。運動員為了某些事情,真的付出許多許多。」跑步人就是從骨子裏堅持自己。儘管鄧敏華也曾有一刻猶豫,是否應該放棄夢想,找份正職當個孝順仔?但他始終放不下,他也感謝姊姊揹起家庭擔子,好讓他在漫漫長路跑下去。
`
「香港一哥」之名,是眼前的成果,背後是我們看不到的時間和血汗。但願鄧敏華踏上「聯合國兒童基金慈善跑2016」踏上冠軍頒獎台,作為1.4萬名參賽者的你我他,緊記送上掌聲,他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跑手對夢想的堅毅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