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郊遊】漫走大嶼西-分流、二澳與大澳

發表於2016/07/15
29,209次點閱
2人收藏
加入收藏


分流半島位處大嶼山的西南角,遠離道路,平日遊人甚少,寧靜而美麗。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令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分流得名於其對出的水域為泥黃色的珠江水與清澈的東部海水所交匯處。扼守住古時來往廣州的珠江口東面航道,由明朝萬歷年間已是重要的海防要衝。其後分流角上更建有炮台加強防衛。

 
嶼南界碑(圖片來源:樂思)


前往分流可以乘車到石壁水塘大壩尾宏貝道下車,沿鳳凰徑第八段(即是狗嶺涌引水道)直入,會經過白角,約 公里左右,會去到 L076 牌可沿小路前往狗嶺涌,不必登上觀景台,沿旁邊山徑前行,可以到達嶼南界碑,此碑由港英政府樹立於 1902 年,顯示清政府割讓新界給英國最南端的邊界。西行一百多米,會看見有一小路口綁滿絲帶,從這裡下山便是到狗嶺涌營地的捷徑,那兒是有水源,沙灘亦是水清沙幼,風景優美。


分流東灣及分流角 (圖片來源:樂思)


營地後有石級重回鳳凰徑。繼續西行,分流半島伴隨著分流東灣便呈現眼前,沿分流郊遊徑落到分流東灣,沙灘東面盡頭崖壁長年受海浪沖蝕,當中有一個叫牛鼻洞的岩洞,水退時可以穿過其中,十分有趣。沙灘西面盡頭登上石級便可到分流石筍,此石筍像是從山崗上突然冒出,體積十分巨大,形態又特別,其中一個角度,跟日本卡通姆明家族有幾分相似,大家發揮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吧。

分流石筍 (圖片來源:樂思) 



沿郊遊徑繼續前行,就是分流炮台的遺跡 (8公里)。現在只剩下四邊的圍牆,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十分堅固,雖然四周山坡已長滿大樹,將炮台的視野給遮擋,但從分流頂觀看分流角,從炮台位置的確可俯視西面的珠江口及南面的水道。據《澳門記略》記載分流炮台建於雍正七年,配有八門大炮,至今已有285年歷史。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分流砲台 (圖片來源:樂思) 


離開炮台,過了一棵像傘子一樣的松樹,沿著郊遊徑可去到分流石圓環,這是一組由約20塊未經琢磨的石塊刻意堆疊而成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據考古學家推測是一個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遺跡,用途估計是與祭祀有關。沿郊遊徑走到分流西灣,南面石灘上有一古廟,後面岬角頂上有一石塊直指上天,有若犀牛角,行界中有人稱之為犀角石。

 
迎客松(圖片來源:樂思)



犀角石(圖片來源:樂思)


分流郊遊徑至此亦將近完結,可以分流村 (9公里續沿鳳凰徑北走。大約至11公里便是煎魚灣,煎魚灣對面有一小島名叫雞翼角,如遇潮退,有一沙堤與它相連,有緣可以走一走吧。再沿鳳凰徑向北走一會,便是二澳 (12公里)。那裡亦有香港少見的水稻田,是村民復耕的成果。


二澳的稻田 (圖片來源:樂思)


二澳已有數百年歷史,曾是一條大村,比大澳發展更早,曾有村民上千人。但一如香港其他鄉村一樣,戰後不少村民出外打工謀生。偏遠的二澳人口漸少,漸漸給荒廢,房舍良田均隱沒在叢林之中,一片頹垣敗瓦令人不勝唏噓。早幾年有村民開始有機復耕計畫,破壞了大片叢林,外界一片質疑聲討之下,更令村民封村;數年過後農田重現,還有數片水稻田呢。復耕計畫孰是孰非,筆者難以判斷,但數十年前的農田風貌得以復見,亦是十分難得。

 
虎山觀景台(圖片來源:樂思)


二澳與大澳相距甚近,沿岸邊的小徑走,四公里左右便到大澳新建的海堤(16公里)。海堤盡頭是碼頭及巴士總站。至此已走了17公里。如果時間配合,建議到虎山走一走,在虎山上看日落是件賞心樂事,來回也是多走2公里吧。遊畢,可乘船或巴士離開。

 

此線起伏不大,沿途景色優美景點亦多。加上可在分流村補給,甚適合新手初嘗越野長課。

 
(圖片來源:樂思)


路線:石壁水塘>鳳凰徑>嶼南界碑>狗嶺涌>分流東灣>牛鼻洞>分流石筍>分流炮台>分流石圓環>分流西灣>鳳凰徑>煎魚灣>二澳>大澳(17公里)

起點交通:  
(1)梅窩碼頭乘搭12號巴士線或
(2)東涌市中心乘搭123號巴士線

 

編輯精選

跑在原始林蔭下-虎蹤梧桐











伸延閱讀

禁地風光二之紅花嶺

東極靚景線 - 一尖雙咀過三灣

禁地風光-大石磨

遊走香港之巔-針草帽
麥理浩徑 - 全球20條「夢想山徑」之一
跑在元朗後花園 - 蠔殼山至白水嶺
慢跑龍脊 — 煩憂隨汗水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