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者之前身 - 麥理浩徑通走(下)

發表於2017/11/12
8,875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回說比賽,如果以晚上九點鐘出發計算,1至4段都會是在黑夜中進行。可惜在40年前還未有頭燈的出現,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幾百人每人手拿一支(大電池)手電筒,配備一些普通(非鹼性)電池。浩浩蕩蕩由北潭涌出發。一般來說,這樣的電池可能三幾個鐘頭要更換。到達基維爾營時可能已經要換了一、兩次電。如果無人補給的話,單單是電池重量也非常吃力。


一行幾十人半夜三間經過西灣赤徑等地,所有村店已經關門,怎樣補給看來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要支援的話北潭凹看似是一個好選擇,但單張上沒有這過支援點。有理由相信要找朋友在半夜於,北潭坳等待,這可真是考驗友情的時候。



要帶備最足夠的糧水、電池,行三十幾公里才可以到達第一個官方檢查站-水浪窩。當年沒有今天的超輕型裝備,身上每一行山用品都可能比今天的重幾倍。可以想像到當年的參賽者比現在的任何一位毅行快馬也要負磅更大更重。加上背囊物料和力學設也沒有今日的先進和專業。甚麼排汗衫,壓力褲,跑山鞋等也未出現。在這種「重」裝備下要用6、7小時到達水浪窩可不是說笑。



時間是1979年12月9日的早上,照片中看到的只是一張細枱,簡簡單單啲一個檢查站和幾個工作人員。迎接已經完成近半路程的選手。


根據山界老前輩李炳龍先生的指出。當年麥理浩徑其實只是把多條固有的山徑串連起來,修飾了部分地段便成為今天的100公里路徑。


麥徑初期只有二、三十個路標,豎立的距離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路標。因此每一個跑手心目中的麥徑可能也有一點出入。不像今天的毅行者對走捷徑有嚴格的限制。所以當日的選手走不走捷徑,怎麼走全看個人的膽色和實力。儘管如此,各位跑手的實力還是不用懷疑的。


根據各方網友的資料,比賽次日早上,即12月8號。大軍從五點左右開始到達基圍爾營地。可是支援點工作人員遲遲未到(有説八點才到),第一批到的跑手只好用粉筆在地上留名便繼續上路。



以下的路段相對來說是非常輕鬆。除了上獅子山的一小段外,全都是平路或下山。不久可到達唯一官方補給站-大埔道。那裏有漢堡包皮朱古力奶等大量供應。


接下來的針草帽也非易事,主要困難是缺乏補給。到了大帽山頂的白波,可說是苦盡甘來。到達扶輪公園時,大會還安排了南華早報的記者採訪。跑手匆匆講了兩句連最後的20公里衝線。


這比賽開始時有500多人,但大多數是體驗形在第二段便離開。真正挑戰100公里的才不出幾十人。以這樣的參加人數,也不要期望有龐大的終點站。但簡簡單單的頒奬禮已經是對完賽最大的嘉許。


這個迷一般的賽事最終以33人完成,當中4人打破英軍記錄,可算是超額完成。



這個賽事只舉辦了兩屆。如果不是筆者從山友群組之中看到舊圖片,也不知道香港曾經出現過這一個比賽。


收筆之前,筆者收到一些堅料:有人正邀請幾位當年的完賽者在2019年重出江湖,目標是作為麥徑通走的40周年纪念。


成事的話,相信將會跑山界的年度大事。


終。



延伸閱讀

毅行者之前身 - 麥理浩徑通走(上)

海參崴冰海馬拉松 - 旅遊篇

海參崴 - 零下十度的冰上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