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2 訪港之旅 - 細說簡單高效的哲學

發表於2017/11/08
2,821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早前 Nike Breaking 2 project 的主角 Eliud Kipchoge,連同教練 Patrick Sang 和配速員 Bernard Lagat 訪港。小妹有幸跟編輯參與他們跟本地教練之交流會,及緊接的 Nike+ Run Club Young Athlete Training,開心興奮之餘,更獲益良多。

跑友們稱長跑之神的肯亞跑手 Eliud Kipchoge,17歲才開始參加長跑競賽,18 歲就贏得 2003 世界田徑錦標賽的 5000 米冠軍,翌年代表國家參與奧運 5000 米項目得第三名。2013 年開始,Eliud 轉戰馬拉松,至今九場大賽中贏八場冠軍一場亞軍。教練 Patrick Sang 說:「我認為 Eliud 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在 2015 年的柏林馬拉松,當時出了些意外,鞋墊在比賽途中滑了出來,但是 Eliud 並沒有因此而慢下來,反而一直堅持奔走到最後,最終以 2:04:00 奪得冠軍,也打破了當時他個人最佳紀錄。」


Eliud Kipchoge 在 2015 年柏林馬拉松衝線一刻  (圖片來源: 網路)


兩年前接到 Nike 的邀請,跟科研及裝備開發團隊一同努力下,嘗試衝擊馬拉松兩小時大關。不斷嘗試,失敗後檢討學習,再挑戰,Trial and Error 永遠是進步必要的過程,在每次的實驗中去取得更多數據,歸納假設再實驗。過程中所得的經驗及知識,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在本年5月挑戰,做出2小時25秒的全馬時間,為人類突破 42.195km 的速度極限,取得更多的研究紀錄,繼續開發及改良訓練、營養、裝備等各個範疇。

在交流會中,Eliud、Bernard 及 Patrick 不約而同多次強調「長跑不是一個個人的運動,而是團體努力的成果 『We work as a team』」。Eliud 說:「我們在每一次訓練後,都會跟團隊反映及檢討,讓他們知道如何調節改善,可以幫助運動員表現更好。」而一同受訓的配速員 Bernard Lagat 也說: 「我們做的高強度訓練,總要大家一起去推拉向前,很難一個人獨自去完成。在 Breaking 2 Project 訓練時,體能上的訓練不會特別困難,因我們本身也有一定的能力,需要的是去跨過心理關口,相信自己可以保持在 4:34 min/mile (即 2:85 min/km) 那個配速。」


中間: 配速員 Bernard Lagat (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翻查資料,原來 Eliud 曾在2007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以不足一秒之微敗給比他年長十年的 Bernard Lagat。而 Bernard 也曾多次於 3000 米及 5000 米項目中贏得世界大賽的冠軍,更是奧運5朝元老,絕非泛泛之輩。

跟同行的編輯覺得,Bernard 作為在前頭的配速員,雖然年紀較大,其能力絕不會比 Eliud 遜色,可是全世界的掌聲及目光都集中在 Eliud 身上,那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角色,Bernard 又是如何自處?

在回答有什麼未來計劃時,Bernard 給了提示: 「我希望可以再下一城,跟 Eliud 跑進1小時59分。我們不需要再留戀2小時那個時間,就集中在1小時59分。Breaking 2 團隊有著很高的能量,時常讓人覺得好精神好興奮。」似乎”樂在其中”就是答案,聽 Bernard 說話也會被他的熱情及能量感染。

作為教練,Patrick Sang 又是如何引領一個團隊的成功?「在決定接受 Nike 向我們提出的 Breaking 2 Project 後,第一件事我想的就是如何取得各人的信任。因為要成就一個運動員,必須得到各方面的配合,無論在領跑、訓練、飲食、裝備等等。而當中很有可能會出現磨擦,因各人都是在自己領域上的專家,我要跟他們好好溝通,得到他們的信任及支持,才可以指向同一目標前進。基於那個想法我就跟整個 Nike Team 開會交流大家的想法,幸得大家的信任及付出,整個 Project 過程也非常順利。」教練Patrick Sang 說。

讓一些精英們放下自我,各人通力合作,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極為重要。「如果你想要幫助一個人成功,你需要贏得他的信任及他的心。而在此之前,你先要去了解那個人。」Patrick 說。「作為一個教練,我會先去了解運動員的潛能和狀態,再去決定訓練的內容和目標。舉個例子,我很多年前來過香港,走在街上看見很多高樓大廈,叫我印象深刻。回去後我做了些資料蒐集,原來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建高樓,因為香港的地基穩固,地底有著堅硬的岩石,才可以在地上進行如此大量的大型機建。

運動員也一樣,他們有著不同的特質,也有著不同的潛能,我做的是跟運動員一起去定立目標,再提供對他們最適合有利的訓練方法。」 Patrick 一直強調的「win their trust and mind (贏得他們的信任及他們的心)」那個他口中「simple but highly effective philosophy (簡單但高效的哲學)」,說起來人人都懂,但又有多少人… 尤其是在那緊張急速的香港,會有那等空間去用心透切了解另一個人? 更徨論對新事物的好奇及鑽研,再從中獲得趣味。又或者正正是 Patrick 那種心思細密,對人和事充滿好奇而又有耐心的人,正好飾演現在指導的角色。


右二穿白色風衣::教練 Patrick Sang (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


被人理解尊重,陪伴實踐計劃,尤其面對的更是有著權威在上身份的教練,很難不委以信懶及支持。「Patrick 總完全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有益處,他明白我們的強項,知道我們的弱點,比我了解自己更深。」Bernard 說。

訓練計劃總是在早上發給運動員,sub-2 的課表可想而知會有多艱辛。「看到課表時,有時候會想教練昨晚是否喝太多了? (笑) 但仍然會努力去跟,因明白他設定的訓練內容對自己有好處。」 Bernard 幽默的說。而比較少發言的 Eluid 則表示對於Patrick的指導都會照單全收。似乎大家都不會質疑 Patrick 的指示,印證了他的” 贏心法”是成功的。

Eliud 完成 Breaking 2 跟教練 Patrick 相擁 (圖片來源: https://www.nnrunningteam.com/)


Eluid 形容 Patrick 不只是在長跑上指導他,更是 Eluid 的人生教練,在過場去多年間一直幫助他建立信心。「一個運動員的表現,除了健康/體能外,日常生活、教育、經濟狀況等,各方面都可以構成影響,所以我會關心 Eliud 在運動之外的其他方面。」會後我私下找了 Patrick 傾談,原來他跟 Eliud 的相識的經歷也滿有趣: 「差不多15-16年前,Eluid 來找我說他想學跑步,我就隨意給他一個訓練課表,想不到他過了一陣子又回來,說已經完成課表,想更進一步,因為他要參加一個大型的比賽。那個比賽是一個有名的比賽,我看他自己跑出的時間也非常不錯,那時我才問:「『你是誰?』有趣吧! (笑) 後來我才知道 Eliud 是我同村的小伙子,他媽媽更是我幼稚園的老師。之後我送了一隻電子錶給他計圈速時間,由那時開始才認真的給他指導訓練。」在肯亞這個跑步王國,很多人都以跑步為職業,而 Patrick 退休前也是國家級運動員,曾代表國家參加 3000 米奧運賽事,面對一個不認識的小伙子,Patrick 大可不予理會。「我常常在想,如果當日我沒有理會 Eliud,今天又會是如何? 事情總是不可思議,就像我沒有想到會因此而來到香港。」Patrick 說話的時間,他總是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又或者是他那種親切關懷的態度,讓 Eliud 跟他緣份未曾中斷,由開始到現在 Patrick 也是 Eliud 的教練,多年來合作無間。

在交流會的尾聲,問到他們下一個目標是什麼。Bernard 則如前文所述,希望跟 Eliud 跑入1小時59分。Patrick 則表示所有新的目標都經由跟 Eliud 商量得出,最終亦由他決定,但當然希望可以締造新的世界紀錄。

(圖片來源: 運動筆記HK)

而 Eliud 的回應也發人深省: 「No human is limited.(人類不應有著限制) 」並說希望再破紀錄。再問到希望破紀錄想要快多少? Eliud 則說: 「時間快多少不是問題,只要能破到紀錄就可以,不用太介懷。」既然我們要突破限制,就先應該忘記界限,盡情享受做好想的事,才不致於被困難限制嚇退,再自我設限。


後記:

在教練交流會後是 Nike+ Run Club Young Athlete Training,Eliud 跟 Bernard 跟一眾香港小朋友分享跑步心得。在 Q&A 時間,有位小朋友向他們的提問叫我很有印象。

第一位小朋友用流利的英文問 Bernard,他可會是一個嚴厲的父親,強迫自己的小朋友去跑步?

Bernard 笑了笑,說自己有一對子女,他們都活躍於自己喜愛的運動。 Bernard 沒有要求他們跟我一樣去跑步,只是說: 「Make sure you have fun. (要樂在其中) 」就跟 Bernard 自己一樣,童年在肯亞喜歡跑,就一鼓作氣的去跑,父母也只希望他開開心心,沒有一絲強迫。沒想到跑步會帶 Bernard 走到美國,踏進奧運的世界舞台,至今 42 歲仍在跑道上奔馳。

Bernard 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可以跟他一樣,一直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有趣事,因為誰也不知道前面會遇到什麼。

聽畢,我也問自己… 究竟我喜歡的事是什麼? 我有沒有在享受現在侯做的事?

或者,應該效法 Patrick Sang 所講的「simple but highly effective philosophy (簡單但高效的哲學)」,先去了解自己,贏得自己的心,再去建立信心。


延伸閱讀

心之所向身所往 突破馬拉松極限的名詞: Eliud Kipchoge

【馬拉松Breaking-2】折解背後的運動科學

【專欄】兩小時馬拉松 要怎麼配速?